執筆人:邱立本
香港亞洲周刊總編輯
執筆人:邱立本
香港亞洲周刊總編輯
蔡英文與柯文哲為了「台灣價值」而隔空過招,但兩人都是虛晃一招,沒有深入討論下去。其實蔡英文的「台灣價值」,就是主張台獨,這也是路人皆知的。而柯文哲對此也是「破而不立」,沒有創新的看法。但這次台灣價值的提法,倒是可以刺激大家思考,台灣往何處去的背後動力,讓台灣價值成為一個引擎,帶動寶島飛向全球,也飛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台灣今天的兩千三百萬人,在過去大半個世紀中,已經凝聚了一個「文化中華」的共識,繼承了中華民族「溫潤」與「圓融」的氣質,也追求儒家「天人合一」的理想,重視「溫良恭儉讓」的實踐。這也是全球華人對台灣的豔羨,覺得寶島是最能保持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當中國大陸歷經文革,民間生活被高度政治化之後,只有台灣才擁有那些從《詩經》、唐詩宋詞到梁啟超、孫中山的智慧,才可以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發現中華民族靈感的沉澱。
其實長期以來,全球華人都視台灣是中華文化的燈塔,照耀在思想海洋中迷航的船隻。五十年代當新儒家在香港興嘆「花果飄零」之際,台灣卻可以為錢穆提供一個感情的避風港,由當局興建一棟「素書樓」給他。當胡適與一九四九年之後在大陸被批判,被共產黨列為「戰犯」之際,台灣卻讓胡適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成為中研院院長,最後以身殉之,倒在中研院的酒會上,但也讓自由主義的種子,播在寶島的土地上。當中國大陸被文化大革命的狂飆席捲時,台灣卻全力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保住文化的命脈。
但到了二十一世紀的初葉,形勢出現了弔詭的逆轉。台灣愈來愈多政治的力量,要消除中華文化的影響,要在不同領域「去中國化」,要將大學的中文系改為外文系,強調台灣人不可以是中國人,「中國」二字突然變成了一個髒字眼。這本來只是一小撮政客的論述,但在政治權力的加持下,卻在社會上瀰漫開來,並且不斷蠱惑缺乏歷史感的年輕人。
但民間的生活方式卻不會說謊。當媽祖的狂潮深入千家萬戶,當歌仔戲的狂熱還是歷久不衰之際,中華文化就不能像一塊髒布那樣被丟棄。當台獨強調閩南文化特色的時候,卻也客觀上見證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超越了地域與省籍的局限性。
而相對地,中國大陸這二十年間,卻是愈來愈重視傳統文化,昔日被批判的中華文化反而變成了「顯學」。這不僅是學院裡的研究,也是影視文化的主力,《後宮甄嬛傳》、《瑯琊榜》、《雍正王朝》、《漢武大帝》等,都成為全球華人熱捧的文化產品。同時,中國知識界對傳統文化的整理,對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唐詩宋詞、明清筆記的整理,都如火如荼,而西方研究中華歷史的經典都全書翻譯研究,如李約瑟(Joseph Needham)寫的《中國科技史》(Science & Civilization in China),幾百萬字,共七大冊的巨著,都已經翻譯成為中文,仔細研究。民間的經學研究,重新出現私塾,重建書院與民間的智庫,而中國大陸這些年經濟騰飛,提供了傳統文化研究最佳的經濟動力,要為中華民族找出歷史的底蘊,為今天的發展找出被遺忘的歷史智慧。
其實在今天中國大陸經濟飆升的時刻,台灣不能自我排斥於歷史之外,而應重新找回昔日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過程中的靈感,從《史記》到《資治通鑒》到詩詞歌賦到胡適到殷海光到張愛玲,台灣都有不可割捨的文化資源,也有不可妄自菲薄的人才與洞見,足以影響今天中國大陸與整個全球華人社會的發展。
台灣的價值,不僅發揮文化燈塔的角色,還扮演文化海洋的船長角色,領導中華民族航向全球化與現代化的驚濤駭浪中,發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