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擅長「傾聽」,發自內心地聆聽當地的需求。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二十四歲的江玉敏曾經問自己:「大學時代參與國際義工後,有沒有機會讓短期的體驗,延長為一輩子的志業?」如今,她不只是義工,且是義工活動的升級版。
江玉敏累積非洲獅子山共和國、肯亞、坦尚尼亞三國的大學義工經驗,以及在以色列當交換學生一年練得的生存功夫,二○一六年選擇到坦尚尼亞「蹲點」,成為Bagamoyo這個小漁村唯一大學、瑪麗亞學院的發展計畫經理。
她負責向歐盟(EU)、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及外國駐坦尚尼亞使館等機構申請援助計畫,她當時正式職銜是領有薪水的「發展計畫經理」,協助「國際發展」工作。
她推動瑪麗亞學院與她的母校--台灣清華大學交換學生計畫,轉送坦尚尼亞學生赴台灣清大就讀。她也寫大型計畫向相關機構申請經費提升當地教育、醫療水準,以達到「零貧窮」目標。
赴英進修
累積更多助人能量
她以學習東非斯瓦希里語為樂、以傾聽當地人為習慣。她想要當義工的「升級版」,在坦尚尼亞主持發展計畫約一年後,江玉敏去年九月前往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此校是「國際發展」研究全球排名第一的英國發展研究院,她想要累積更多能量,再回到需要她的地方。
江玉敏說,Bagamoyo各級學校大部分是向日本大使館和其他機構申請到經費後蓋起來的。「聯合國的千禧年計畫不是白擬的」,有非常多世界級組織有預算,都希望能贊助開發中國家類似提升教育及醫療水準的計畫。
江玉敏說,「我在(坦尚尼亞)當一塊海綿」。當地人稱呼江玉敏為Mina,她在坦尚尼亞瑪麗亞學院擔任專案經理,是「國際發展」領域很基礎的工作,核心工作就是「傾聽」,她說:「沒有傾聽,就算自己開心、少數人開心,都不是合理的東西。」
「傾聽,就是當海綿的過程。」這很老套的形容,可以概括她在坦尚尼亞的工作及生活。
對症下藥
付出不能自以為是
她舉例,不是每個發展中國家都需要發展成家家戶戶有電視、穿著西方服飾,或是全都引進歐美既有的那一套模式。以Mina在坦尚尼亞工作的小漁村為例,這裡也有散居東非各地的馬賽人,馬賽人最重要的財產就是他們的牛羊,你讓他們住水泥磚造房屋,看似舒適,卻沒有牛糞與樹枝蓋的土屋來得實用。
水泥磚瓦堅固,卻隔絕或拉遠了馬賽人與牛羊的距離,反倒是住在土屋,他們隨時可聽見自己的牛羊叫聲、看見辛苦積攢的財產。她認為,提供協助或改變,理應針對需求「對症下藥」,如果只是「自以為是地認為他們的需要,才給出的東西」,不論對方是個人或國家,都難以從最核心的部分去接納改變的發生。
Mina說,世界各地都有許多檢討聲音,「有些義工團是在做爽的,不顧當地人的感受。」因此,她很謹慎很少用「幫助」這個字眼,因為「這是很傲慢的字」。走上國際發展的路,讓她反省義工經驗,既不是手心向上、也不是手心向下,「我們是平起平坐的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