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須冠達台北報導】「『有機』概念,簡直快變成一種意識型態」,當有機農產在台灣已成為一股消費趨勢,台灣大學農化系教授吳三和反問「台灣環境是否適合進行有機栽植?」他說,若使用農藥,但二到四個月後農藥就不會被測出,那建立有機農作物的農藥「寬限值」,是否解決了真正的問題。
社會日益講究「食」得健康,有機產品也大行其道。但「有機」是否就一定比較好?吳三和說「不見得」,他就看過一些有機農作未必品質好、收成也不如預期的情況。許多農民缺乏正確觀念,雖以有機堆肥栽培農作物,卻持使用化學原料的心態來施作,他說「有機堆肥的用量遠比化學肥料來得多,農民若拿使用化學肥料的量來施灑有機肥,得到的結果當然會不理想。」
就台灣環境來說,農地小又稠密的情況,讓很多有機農作區往往緊臨一般農田,有機農田易被一般農地施放的農藥污染。吳三和表示,台灣的農耕習慣和國外不同,一直以來多使用農藥,加上土地狹小,農藥的禍害很難被完全消除,根本難以達到美國所規定的標準,像「有機蔬果耕地,必須二十公里內沒有任何污染。」而政府對農民的協助還能更好,農民若能得到更多協助,也才能落實有機耕作的精神。
要檢測有機農作物的農藥含量,除了需要精密的檢測儀器,檢測程序也須嚴格,才不會發生因機器與人為污染造成偏誤。但吳三和以之前池上米檢測出農藥事件為例,懷疑現行檢測的方式可能有需要改進之處。此外,許多農藥在施放二到四月後就很難被檢測出來,他就看過一處平常就會施放農藥的觀光農場,在檢測的時候竟然找不到一絲農藥殘留,「這樣的話,訂定農藥寬限值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
吳三和認為,消費者的認同與接受,才是協助農民的根本之道。假如台灣不適合有機農作種植,卻又不斷推動,這也會損害消費者對產品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