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性本善或性本惡不再只是哲學辯論,科學家已能提供部分解答。哈佛大學教授馬克.豪瑟爾雖認為道德受後天影響,但坦承人類先天存在一種「道德裝置」。大量研究也證明,十五個月大的嬰兒已有對錯信念,三、四歲的幼兒已能區分社會習俗與道德規則的差別。
人們的道德判斷是先天決定,還是後天影響?科學家提出兩個問題思考:首先,醫院有五個瀕危病人需器官移植,你是醫生,是否可殺害一位健康者來獲得所需器官?另外,電車需要通過前方兩條岔道之一,但其中一條躺著五個人,另一條則有一個人,你是否願犧牲一人來拯救五個人?
答案是,不同種族、信仰、與教育程度的受訪者,對第一題多持否定態度,但對第二題則多表願意。
語言文化和地域指證後天影響
為何殺害健康者是不道德,但犧牲岔道上的人可被接受?人們的道德判斷是先天決定還是後天影響?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和生物人類學家馬克.豪瑟爾而言,他傾向認為道德是受後天影響。
他表示,在語言、文化和地域性的差異影響下,不同族群自有相異的道德判斷方式。以「故意殺人」來說,這在很多情況下普遍不為人們接受,但在某些特定時期,卻又為一些人所接受。
道德裝置與實驗說明先天引導
儘管科學家還無法肯定人類在剛出生時已有先天道德觀念,但豪瑟爾認為,人類先天即存在一種無意識的「道德裝置」,可以讓人對道德問題迅速分析並判斷。但這套裝置,應是數百萬年來,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的社會選擇下的演化,這使得一套無意識的道德評判裝置會在大腦成形。
此外,大量研究已證明,十五個月大的嬰兒已經擁有對與錯的信念。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圖瑞爾更發現,三歲到四歲的幼兒已能區分社會習俗與道德規則的差別。
豪瑟爾引用圖瑞爾的實驗舉例說,某天教師對小朋友們說,「今天不必像以前舉手提問,有問題直接發問,大家同意嗎?」小朋友會興高采烈地答應。但老師若說,「提問前要舉手,但法國小朋友提問前無需舉手,這是否有問題?」小朋友則會認為沒關係。由此可知,舉手是一個社會習俗問題,可以改變。
在另一個例子中,教師走進教室對小朋友們說,「如果你旁邊的小朋友激怒了你,你就可以用拳頭打他。」但此時小朋友會覺得大家的道德觀受到侵犯,也會紛紛說不可以這樣做。就算老師再說「但在法國,他們是這麼做的。」小朋友們還是不會聽從老師的話,甚至會說「法國人真奇怪,他們不該這樣。」小朋友們的道德判斷,並沒有受到權威命令和文化習俗的改變而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