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已介紹,境界因緣的隨情說與隨自他意說,今再說明第三項的「隨智說三諦」。
三、隨智說三諦者:初住以上的菩薩,已經證得不退轉位,所聞所見,皆非一般二乘人所能知道,是聖者所證的境界,故「隨智說三諦」。如:《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以上三種,各具四種悉檀(四種教化方式)的應用。雖然真理實相,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但要說明他的含意,也必須假借語言來說,而語言的應用,是說了必須要讓對方歡喜。有人聽到真理就心生歡喜;或者有人聽到世間法的應用,就心生歡喜;或有人聽到中道的真理,就心生歡喜,這就是隨情中應用「世界悉檀」的意思。
施設度化眾生的方便,各有不同,或有人聽到「空」義,就心生歡喜,戒慧增長;或有人聽到「世間的道理」(俗諦),就心生歡喜,戒慧增長;或有人聽到「中道」的道理,就心生歡喜,戒慧增長。這是隨情中,依各人的根機,施設方便,所用「為人悉檀」的意思。
行人中,依各人的根性,破除煩惱習氣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或有人聽到「俗諦理」,能破除睡眠、覺觀的煩惱;或有人聽到「真諦理」,能破除睡眠、散亂的煩惱;或有人聽到「中道理」,能破除睡眠、散亂等煩惱。此即隨情中,應用「對治悉檀」的意思。
行人中,因眾生因緣根機的不同,悟入真理的方式也不同。或有人聽到「真諦理」,而心開意解;或有人聽到「俗諦理」,超然悟入;或有人聽聞「中道諦」而徹悟。觀心法門的應用,也是如此。這就是隨情中,應用「第一悉檀」的意思。故《法華經》云:「佛知眾生,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性、種種憶想分別」就是這四種意涵。
為什麼呢?種種欲,是隨順世間的世界悉檀;種種性,使人生善的為人悉檀;種種行,是根除煩惱的對治悉檀;種種憶想,是使眾生進入實相的第一義悉檀。佛陀教化,即是隨眾生的喜好、眾生的根性、眾生的煩惱,為趨入究竟無為境地而說法。隨情說三諦、隨情智說三諦、隨智說三諦的說法,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