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壓瘡又稱褥瘡,為皮膚因壓迫導致傷口潰瘍,通常發生在長期臥床患者,以及脊髓損傷的輪椅族身上。「壓瘡」的治療涉及全人照護,傷口處置之外,更重要的是病患的營養、翻身、居家護理等,缺一不可。三軍總醫院綜合多年來臨床經驗,對於不同的「壓瘡」部位,發展出不同的手術治療方式,並將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上。
三總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暨燒傷中心主任曾元生表示,深及皮膚或皮下層的壓瘡,可經由居家照護、翻身、氣墊床的使用,輔以傷口敷料覆蓋,得以痊癒。然而,深及肌肉、骨骼層的深部壓瘡,則需要施予皮瓣手術,方能覆蓋傷口、使其恢復。如最常見的薦部壓瘡,手術需使用「臀上動脈穿通枝血管」的皮瓣治療。
曾元生說,以往要找尋臀上動脈穿枝血管,必須用超音波技術,找尋血管如同「大海撈針」;三總研發出利用「靛青綠」的顯影劑,透過顯影設備,在一分鐘內就能找到,為全球首創使用該設備進行這項手術,不僅定位精準,也能在術後直接監測皮瓣的血液循環。這項治療方式,已發表在多項國際期刊。
曾元生表示,臨床曾遇一位五十幾歲、從事鐘表維修的輪椅族,其自脊髓損傷後即有輕微褥瘡,為了糊口,每天從早上工作到下午,約六至八小時,除了上廁所時間外,幾乎都維持固定姿勢,導致坐骨下方肌膚逐漸潰爛到肌肉層,就醫時已因細菌感染、出現發燒情形,如不處理恐惡化為敗血症,甚至有昏迷與死亡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