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上班塞在車陣中」是十五萬竹科人之痛,新竹縣市、管理局攜手推出大新竹運輸走廊智慧交控計畫,讓園區和縣市的燈號同步、疏導車流;也試過彈性上下班,鼓勵搭乘大眾運輸,但成效有限。竹科公會祕書長張致遠認為硬體措施緩不濟急,建議先從軟體著手,竹科企業型態多元,各公司可調整上下班時間,才能分散車流。
新竹市長林智堅指出,市府推動「交通一二三」政策,一是打通高峰路一百一十巷;二是於兩個交通要道建置智慧系統,包含光復路時制重整,車行時間縮短百分之三十,及寶山路調撥車道;三為拓寬高峰路、大學路五十一巷、光復路一段五百二十五巷等重要道路。
新竹縣長邱鏡淳表示,目前竹縣僅有經國橋直通竹科,縣府規畫高鐵橋下道路延伸至竹科工程,已通車的興隆大橋正施作二期工程,若三期工程完工,將是竹北直通竹科的第二條平面道路。
交大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張新立認為,寶山路雙向車流上下班差異性大,調撥車道有助舒緩車流,但慈雲路的成效仍待觀察。至於從竹縣高鐵橋下來的道路略小,但若有一條路直接貫穿到園區,的確能避開許多巷弄小路,加快抵達園區。
其實竹科園區管理局也曾推動公共運輸,去年巡迴巴士五條路線,年載客量約七十萬人,日平均量約二千五百人,與每天通勤數十五萬人相比,只占運量百分之一點六七,杯水車薪、成效有限。
園區也計畫與縣、市政府合作,提出雲端號誌大數據的智慧交通概念,如自動化車流偵測器,並與不同行政區域同步控制,整合區域性聯合控制,才能讓交通不打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