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有機米一把 從認證做起

頡陵(新北市/退休教師) |2018.01.09
349觀看次
字級

媒體報導,有機農業在台灣發展至今約十年,愈來愈多人投入有機米市場,但通路成長緩慢,出現「僧少粥多、生產過剩」窘境。以宜蘭縣為例,十年來有機米種植戶數成長一倍,種植面積擴增超過五倍;今年產量約一千六百九十公噸,但卻種得出來賣不出去。

或許是大家把健康與有機農產品畫上等號,因此有更多農民投入蔬果與稻穀雜糧的種植,但如果連薄利都無法多銷,豈止是穀賤傷農而已。政府如何讓有機稻米的認證贏得消費者信心,實為刻不容緩,如何在通路上協助促銷更是責無旁貸。

無論在大賣場或零售商、一般市場,只要業者稍加標示與區隔,標榜有機蔬果,就會有一定的業績。唯獨有機米遇到瓶頸,除了雜糧行論斤秤兩的散裝米外,包裝米因為鮮少將有機與一般米做區隔,而是以得獎的標的做高下分明。當消費者在眾多廠牌的選擇中,面對有機米價格居高不下,有機米有行無市的窘境是可想而知。

如果農委會農糧署還知道體恤有機米農友們,何妨透過重新嚴格有機農產品認證,先從稻米開始,然後透過各地農會舉辦有機米的品鑑、比賽,予以加持鼓勵。若因價格較高而不受消費者青睞,政府可給予差價補助,以一般米價格在各大通路販售。政府舉辦各種與米食有關的活動,建議多以有機米作為選材。加上通路商的誠意配合,種植有機稻米的願景是可以展望的。

作家黃春明說:「作家就和農夫一樣」,農夫種稻米可讓所有人都吃飽,如果有機米值得普羅大眾好吃與吃飽,就請政府與大家關心與接受有機米吧!頡陵(新北市/退休教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