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品質愈來愈糟,身邊的人呼吸道不適的人愈來愈多。種種數據顯示,火力發電排出之廢氣是空氣汙染最主要的來源之一。
以台中火力發電廠為例,此單一電廠排放的PM2.5即占台中市總量百分之十四點五、硫氧化物占百分之六十三點六、氮氧化物占百分之三十九點二。
醫學研究證實,空氣中小於PM2.5之微細懸浮粒會深入肺臟支氣管,堵塞肺泡,甚至穿過肺泡進入血管,造成肺腺癌、血管內膜增厚、心血管狹窄及過敏反應等疾病。火力發電造成的空氣汙染對健康之傷害已是科學上的定論,無庸爭議。
當今政府之所以大力推動火力發電,是因過去堅決反核,執政後定下二○二五年非核家園之目標,必須開發大量替代能源。但各種綠能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因噪音、破壞生態等爭議,迭遭民眾抗爭,所產電量不足又不穩定,只好倚重火力發電。
火力發電既有危害國民健康之重大缺失,就該回頭省思當初反核之理由,分析廢核之利弊得失,重新規畫廢核之步驟和期程。
反核人士之主要訴求為,核能發電可能因設計瑕疵、操作疏誤或天災等因素爆發毀滅性的災難,像美國三哩島事件、蘇聯車諾比事件、日本福島事件都讓人膽顫心驚,歷久難忘。這些擔憂當然可以理解,可以認同。
正因這種深切的憂慮,核能電廠的安全設計不斷精進,很少發生事故。福島事件已證實是政治力介入阻礙防災步驟所致。
全世界三十個使用核電之國家,有二十六個計畫繼續建造核電廠,只有四個不再增建。現無核電之國家卻有十五個準備建造。
可稱為先進國家廢核標竿之德國,國內全面廢核,卻由法國、瑞士、捷克等鄰國輸入大量核電。供應德國巴伐利亞電力之捷克兩座Temelín核能電廠反應爐,是蘇聯時期建造,相當老舊,距離德國邊境只有四十四公尺。捷克還研議是否添置核能反應爐,增加對德國之供電。這對廢核防災之德國而言,極其諷刺。電價高漲、供電調配等也都是德國追求廢核理想所面對的問題。
德國廢核政策有高度民意支持,有五年漸進規畫,有歐洲電網供電,尚且困難重重,最後能否達成目標猶在未定之天。台灣為一島國,無法透過電網輸入電力,過度依靠進口燃料發電,電價必定高漲,不利於經濟發展。一旦燃料來源受阻,更可能觸發國安危機。種種牽連效應影響深遠,為政者不能懷著駝鳥心態,得過且過。
核能發電雖然不能排除「萬一」引發災難之可能,但核四安全設計甚佳,連對核安要求極嚴的英國都曾有意購買,可見其引起核災之機率微乎其微。而火力發電對人體之危害則是萬分之「一萬」的確定。所謂「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是說對於常發生的危險,通常會有萬全之防備,不至於真的造成損害。而很少發生且不一定發生的事故,則往往疏於防範,萬一發生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現在政府對火力發電危害健康一事束手無策,卻為了未必發生的風險放棄乾淨便宜的核電。亦即寧願國人忍受確定發生已經發生還會繼續發生而且愈來愈嚴重的傷害,不願承擔未必發生之風險,實匪夷所思。
核能風險能避則避,無人反對。但在替代方案成熟可行之前,應審慎評估各種能源之優劣及相關條件,循序漸進。罔顧客觀現實,莽撞行事,一意孤行,終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