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基於研究需要,經常光顧各大賣場,了解部分農產品的價格變動,看到只要到了下午某個時刻前,就有為數不少的人聚在某些攤位上等候,發現店員在某些食品包裝貼上八折,甚至六折標籤,這些產品很快就被民眾挑選一空。
我問店員,今天怎麼有那麼多人購買即期可食、較低價的食品,她回答,不只今天,現在購買這類食品的人愈來愈多。台灣的景氣並不好,有些退休人員也開始縮衣節食,因為他們不必上班,有時間可以前來購買。
從調查資料分析發現,目前國內農產品與從國外進口同類商品的價格,差距甚大,
例如國內生產紅藜麥每公斤售價近千元,但是從國外進口的藜麥每公斤價格僅三百至四百元,外觀賣相亦不差,吃起來口感見仁見智,不僅消費者可能轉向,多數加工業者在原料採購上,也會以價格為重要考量,這樣的情況,不只存在紅藜,還有紅豆、水梨等。
為此政府在進行國內農產品行銷時,應該要有新的賣點與說法,才能強化消費者對國產品的忠誠度,並進一步擴大消費群,否則一旦透過自由貿易談判,陸續開放國外具價格優勢的農產品進口,並調降進口關稅,將會對國內農產品造成嚴重衝擊。
蔡政府既然積極要爭取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勢必面臨國內農產市場的大幅開放,應該要及早因應。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