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教師分級,我認為是項政策適足以產生良師驅逐劣師作用,讓家長放心、學生安心,進而達到提高教育品質的目的。
惟筆者比較擔心的是,美國、日本、大陸的教師分級制度,旨在推動以診斷改善教學知能為主的教師評鑑,增進教師專業進修,協助改進教學,立意十分良好。
俗云「南橘北枳」,政府實施教師分級制,如果只是評鑑後把教師貼標籤,淪為淘汰不適任教師的依據,勢必困難重重,也招致非議。
第一、教師分級,究竟由誰來評鑑教師,才比較客觀公正?受到傳統社會文化講人情、不重理的影響,不論學生、家長、教師本身及行政人員來評,能否避免上下互相攀關係、祕密結黨營私,實是一大疑問。
第二、分級若是依教師服務年資、研習進修時數、教學獎懲表現來評鑑,也不切合實際。量化數字的高低多少,如年資深,時數多,升學率強就代表教師一定很傑出優秀?如不是的話,有關教師專業精神、教學熱忱態度等屬於質性評鑑標準,是否也一併納入考量才是。
第三、實施教師分級後,有評鑑就有結果,學校擅自把教師貼標籤或讓家長或學生知悉,勢必透過各種管道或民代施壓,要求轉班轉校,徒增校務與教學的困擾,而疲於奔命。
之前教育當局過於決斷與急躁,在不尊重廣大民意下,強制實施自願就學方案、建構式數學、主題式統整教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結果陸續出現弊端,陷入困境,停擺不前,無疾而終。
值此教團重提實師教師分級之際,殷望政府多舉辦教師分級公聽會,放下身段,走入基層,廣納第一線教師、學生、和家長心聲後,研擬配套措施,及早因應處理,以免日後造成執行面的負面影響。
楊樹槿(桃園市/退休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