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返回老家,在母親的房間角落裡,發現了一個木桶,年代久遠樣式老舊,像古早俗稱的「屎尿桶」。但父親說不是「溲桶」,是幫嬰兒洗澡的浴桶,我也不敢多問。
某天,朋友來訪,認為木桶另有名稱,為了尋求答案,專程拜訪製作檜木桶的老師傅,才知道應該叫做「子孫桶」。圖/吳一忠
文/吳一忠
假日返回老家,在母親的房間角落裡,發現了一個木桶,年代久遠樣式老舊,像古早俗稱的「屎尿桶」。但父親說不是「溲桶」,是幫嬰兒洗澡的浴桶,我也不敢多問。
某天,朋友來訪,認為木桶另有名稱,為了尋求答案,專程拜訪製作檜木桶的老師傅,才知道應該叫做「子孫桶」,是女方要帶去男方家的嫁妝,為三種紅色桶子,溲桶、腳桶和育桶,象徵子孫綿延;又稱為「尾擔」,因為挑桶的人排在迎娶隊伍的最後面。
挑子孫桶要說吉祥話,如「擔起行,致蔭丈夫有官名」,「子孫桶過戶碇,夫妻和合萬年興」;放低至膝蓋就說「擔低低,新郎明年做老爸」、「子孫桶拿低低,呼您兩年生三個」:抬到肩膀就說:「擔高高,新娘生子中狀元」等。並由具有福氣的長輩提進新房,再將桶內的紅包拿走。
子孫桶的作用有三種,便溺用的「溲桶」,要加蓋放在臥室,當作新娘子的馬桶;洗澡用的「腳桶」,又稱「蛟桶」,是沖澡梳洗所用;生產用的「腰桶」,又稱「育桶」、「生產盆」,生產時燒熱水幫嬰兒洗澡,也可清洗女性的私密處。
古代女孩子嫁到夫家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房間裡必須放置「子孫桶」。但目前生活現代化,家家戶戶都有衛浴設備,子孫桶變成塑膠製品,傳統的木桶逐漸消失,年輕人根本不知道何謂「子孫桶」。
母親過世多年,「子孫桶」跟著陪嫁過來,歷經一甲子歲月,「溲桶」已經找不到,「育桶」紅漆斑駁退色,桶箍脫落生鏽,撫今追昔,不禁感慨萬千。本想重新刷上紅漆,並找師傅箍桶,想想還是保留原味,就當成對母親的思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