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分解的「綠色塑膠」,材料主要取自植物,運用生化科技,經精煉、發酵、合成等程序製造而成,稱它為「塑膠」,是因為它的物理、化學特性與傳統塑膠接近且能取代原來的功能。
生物可分解材料經廢棄後,分解成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質能(biomass)、二氧化碳與水。工業技術研究院污防中心研究員王先登表示,生質能的形成對環境是有益的,因為生物分解過程比焚化更能將碳元素固定於自然界,由於碳可為植物所吸收利用,所以可以用堆肥方式處理後,回歸自然循環利用。
王先登說,可分解塑膠是指塑膠材質的高分子化學結構,可經由某些機制在暴露的環境中分解。分解過程中,塑膠的理化特性逐漸轉弱而變脆,並分裂成碎片,再經由水解、溶解或微生物分解成簡單分子而消失。
但是可分解塑膠並非適合所有的塑膠產品設計,較適合使用可分解塑膠的是:農產用資材、包裝材、尿褲、衛生棉等個人衛生用品,以及罐裝飲料的繫圈、餐盤、容器、刮鬍刀柄、梳子等,特別是一用就丟的消費性用品。
可分解塑膠雖非解決塑膠廢棄物問題的唯一方法,但可彌補現有塑膠回收工作不足之處。
王先登強調,然而目前可分解塑膠因單價較高,消費者仍以價格取向,加以政府缺乏法令誘因,使市場接受度難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