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角上貼上湯圓,象徵請牛吃湯圓,慰勞耕牛的辛勞。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今天是冬至,習俗要吃湯圓,除了希望來年圓滿,也寓意多了1歲;不過在早年農業社會,台灣民眾相當疼習耕牛,除了不吃牛肉,冬至也有餵牛吃湯圓的習俗,甚至有人還把冬至訂為牛的生日,直到後來耕牛被「鐵牛」(耕耘車)取代。
台灣冬至通稱「冬節」,最主要的民俗是搓湯圓祭拜神明和祖先,湯圓象徵圓滿、團圓,普遍用於台灣民間婚禮、入厝、入廟、安神位等典禮,如第一隻在台灣出生的大貓熊取名「圓仔」,就是因為長得像湯圓般圓滾滾,既喜氣又可愛而命名。
台灣民俗工作室網站指出,冬至吃湯圓除了有團圓、圓滿之意,也具有「取圓以達陽氣」之意。因為自古民間即有天地的觀念,天代表陽、乾,冬至之後陽氣日漸回升,故言「冬至一陽生」,為使陽氣回復,於是以圓象徵迎接陽氣,此外,大團圓、凡事圓滿乃民間普遍的期望,吃湯圓祈求圓滿更是人民共同的心願。
如今冬至吃湯圓,多數人都是買店家現作或冷凍湯圓煮來吃,但不少人有過全家一起圍著搓湯圓的童年美好記憶,有時還會為了誰吃的紅湯圓較多而小小的計較,只是這場景在現代社會已愈來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