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梅花鹿三十三年來已繁衍到上千隻,東華大學教授裴家騏團隊最近成功完成疫苗避孕實驗,墾管處將在明年以疫苗避孕控制數量。圖/潘欣中翻攝
【本報屏東訊】墾丁梅花鹿三十三年來已繁衍到上千隻,沒想到觀光客眼中外型超萌的梅花鹿,因沒有天敵,除了有形的農損外,更是森林生態系的「隱形殺手」;東華大學教授裴家騏團隊最近成功完成非外科手術的疫苗避孕實驗,為降低危害,建議以圍網和避孕調控數量因應;墾管處明年將選在數量過高、危害大的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以疫苗避孕控制數量。
墾管處長劉培東說,對墾丁梅花鹿造成農損和森林植被生態、交通等「危害」,除補助農民架設阻隔圍網外,在生態系高危害地區有必要做族群控制。
而狩獵有適法性疑慮且不符社會風氣,疫苗避孕藉抑制雌鹿荷薾蒙達到避孕效果,疫苗國產且價格低,母鹿隔段時間就會恢復生育力,可收可放,實驗成功後,先在鹿群密度高的高位瑚礁自然保留區進行生育控制。
墾管處從八十三年在社頂野放十隻梅花鹿,到九十八年陸續十四次野放合計兩百三十三隻,過去推估繁衍到上千隻;墾管處年初委託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裴家騏研究團隊,以科學監測做全面調查,估計約一千三百隻,鹿群分布以社頂和高位珊瑚礁區數量最多。
讓研究團隊憂心的是社頂有農委會公告的「社頂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區內象牙樹、毛柿、港口馬兜鈴都是有滅絕危機的珍貴植群,但禁止外人進入,反成鹿群的「食堂」,不斷啃食幼苗、嫩芽,來回踩踏草地,公鹿用鹿角磨樹皮,林木傷痕累累,地表光禿,將導致森林更新停滯,給外來強勢樹種入侵機會。
裴家騏說,團隊以國產的GnRH疫苗對梅花鹿做生育控制研究,歷時年餘實驗,從產仔率結果,發現它對雌鹿確實有避孕效果,未來除了運用在野生梅花鹿的生育控制,也可以使用在復育區和畜養場的生育調節,相較於侵入式的結紮手術花費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是方便有效且經濟的方法。
參與研究的屏科大野保所博士生梁又仁說,日本奈良梅花鹿、澳州的袋鼠、香港野豬都遇到類似問題,端視如何有效經營管理,成為帶進觀光財的生態特色,用對方法調控族群密度,是可與環境共存共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