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的「全校型計畫」,也就是要打「國際盃」的大學,目前有十六所大學通過第一關門檻,教育部表示,下月十五、十六日進行簡報,由兩位外國學者擔任諮詢委員,要求學校須全程以英文簡報及答詢。消息一出,不只一位頂大校長認為,用中文簡報才能講得清楚。
但也有學者表示,大學校長用英文簡報「是很基本的要求」,也是台灣高教的國際行銷機會。
一名不願具名的頂大教授表示,有些學校校長的英文很好,可能造成不公。為何不安排可以用中文簡報,英文再另外說,因為一般台灣人講英文還是比較難以達意,這樣可能變成「校長英文國際盃」競賽。
教育部次長姚立德表示,高教深耕計畫「全校型計畫國際競爭」部分,第一關是用論文數等作為篩選機制,一旦跨過門檻,「大家都是平等的」。接著就是看計畫書,只看一個指標來分勝負,就是要提出一至多所世界頂尖大學作為標竿學校,並提出在五年內達成或超越標竿學校的具體作法。
姚立德指出,教育部邀請一些國內、國外很有經驗、飽學知識的學者擔任審查委員,審查委員皆為華人,國外的審查委員雖然長期在國外,但皆可閱讀及聽說中文。
姚立德表示,因為全校型計畫的目標是希望學校找世界知名大學作為學習典範,因此申請計畫的校長用英文簡報;如果校長的英文沒有那麼流利,也可以委託學校能講流利英文的老師做英文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