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資源有限,避免重複檢查,衛福部健保署推動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檢查影像上傳,透過雲端系統共享,供地區、基層診所調閱,明年元旦起正式上路,先從電腦斷層攝影(CT)及磁振造影(MRI)開始,初期採獎勵性質,日後民眾跨院就醫,無須申請影像資料,醫師可透過雲端分享調閱。
健保署昨天指出,透過雲端系統調閱患者檢查影像,近期已經全台八家醫學中心,包含林口長庚、成大、台大、台中榮總等醫院完成測試。健保署長李伯璋昨天指出,為鼓勵醫院上傳影像,將額外給予獎勵給付點數,若未來醫師沒有妥善利用雲端系統查詢,若發現病人檢查量異常,健保將不予給付。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統計全台每日就診高達一百萬人次,其中逾八成病人在就醫、領藥時,醫院透過雲端系統查詢患者病歷,國內容易重複開藥的降血壓等六類慢性病用藥,已漸漸降低,近三年節省三億多元。
除了上述八家醫學中心,戴雪詠說,後續已有中國附醫、中山附醫、彰基加入,目前全台有十一家醫學中心進行測試,在解決影像上傳速度、頻寬、清晰度等問題後還算順利,將盡快開放基層診所、地區醫院調閱。
從本月中開始,診所、地區醫院即可逐步上雲端系統調患者閱檢查影像,明年一月一日起擴及全台醫療院所,由醫學中心、區域、地區醫院上傳病人檢查影像提供共享、互相調閱,希望避免重複檢查,珍惜健保資源。
民眾張先生表示,日前至醫院申請影像檢查,不僅需額外付費,且不同醫院收費不同,若要落實分級醫療、避免重複檢查,應強制要求全台醫學中心加入影像上傳,才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