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專家昨天前往台南孔廟勘查櫺星門遺構,確定為清代櫺星門的一部分。圖/修瑞瑩
【本報台南訊】全台首學台南孔廟前方有三百年歷史的櫺星門首度出土,文化部文資局人員及學者專家等昨天現勘,確定現場的遺構,應該是櫺星門一部分,未來可能會部分展示。
台南孔廟是全台最早設立的孔廟,自國民政府以來,孔廟有左右兩側的「禮門」與「義路」,卻一直沒有正前方泮池畔的櫺星門,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專業單位,上月進行開挖,挖出了櫺星門的遺構, 可一窺國定古蹟台南孔廟在清代建制時的完整形式,在文化保存上具重要意義。
成大建築系前教授張嘉祥等人, 昨天在現場比對清代時期的孔廟繪圖, 確定長約二十公尺、寬約一點一公尺的磚牆,是當年櫺星門的地基,而高約兩公尺的紅磚,則是櫺星門的牆,上面還留有清代時期的紅色土硃壁,雖然經過長期的擾動,大致仍保持完整。
文資局與文資處表示,這是國定古蹟重要的遺構出土,未來可能保持部分出土的樣子做展示,讓民眾了解孔廟櫺星門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