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鄭慧慈政大阿語系系主任
不久前有一則阿拉伯網路徵婚啟事激怒了約旦人:一位沙烏地女商人徵求能照顧她兒子的約旦男人。啟事中她不要求一般阿拉伯傳統婚姻中新郎需要負擔的聘金、房子等,婚後女方並願意負擔一切家用。此外,她的徵婚條件尚包含婚後不生孩子。這則新聞在約旦社會中掀起軒然大波,咸認為這位女士無異在購買男人來照顧她兒子,並非真正想要過婚姻生活。
其實這類婚姻自上世紀便出現在許多伊斯蘭國家,數年前盛行於阿拉伯海灣六國(GCC),頗類似中世紀盛行於日本大和時代的「訪妻婚」。有趣的是阿拉伯語也稱之為「走訪的婚姻」(zawaj al-misyar),al-misyar詞根來自於「走」,有些詞彙學者認為是「訪」的誇張詞,換言之,其意即「頻繁的造訪」,因為這種婚姻中的男性可以隨時到女方的住所居住。「訪妻婚」有正式的婚姻儀式,也有主婚人和見證人等,被許多宗教學者認定是合法的婚姻。
訪妻婚特殊之處在於女人婚後仍住在自家,男人隨時可以造訪妻子,且無須提供女方食、住及生活費等。女性通常具有經濟能力或是家中有老小需要她照料,她們或受制於環境,或酷愛自由,而不願選擇一般婚姻。
她們願意放棄宗教賦予她們的權利,譬如若男方是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婚姻,女方會放棄丈夫必須公平對待眾妻的義務,放棄享受與其他妻子相同待遇的權利。而對男人而言,這是一種無負擔的婚姻方式,不僅可以節省大筆生活開銷,可以免除多妻共處所造成的家庭紛爭,甚至可以技術性的隱瞞訪妻婚妻子的存在。對於經常需要出國或到外地的男人而言,他的訪妻婚對象往往是外地人,讓他能在異地有相對安定的住所與婚姻生活。
上述這則新聞被人詬病的首先是赤裸裸的明載婚姻條件。雖然貧窮對阿拉伯人而言並不可恥,訪妻婚的女性更經常願意將財富分享給有需要的配偶,甚至於配偶家中的女眷和子嗣,可謂是高尚的美德。然而,徵婚啟事中限定族群,傷害了約旦人的男性尊嚴。
其次是多子多孫乃是阿拉伯社會傳統價值,徵婚啟事要剝奪男性擁有子嗣的權利,即便是針對多妻的男子,也未嘗不是侮辱。記得一位阿拉伯朋友年過四十膝下仍無子女,因此領養其兄的女兒。朋友屢次提到他總難免竊竊私語,將焦點放在此事上。善良的人聆聽八卦後,也難掩對他憐憫,讓人感覺在阿拉伯世界無子嗣是某種程度的罪惡。
這種相較於傳統婚姻更為自由的婚約,讓害怕家累的男性得以安心享有婚姻,也讓環境特殊及愛好自由的女性得以隨心所欲。今日阿拉伯社會中,過了適婚年齡、離婚或失偶的單身女子數目與日俱增,男人因經濟欠佳,無法負擔婚姻開銷而不婚者也比比皆是。
此外,阿拉伯各國貧富差異甚巨,富者活在世界雲端;貧者猶如處在地獄,施行訪妻婚不失是一種平衡區域貧富懸殊現象、解決區域社會問題的方式。
世界各地習俗文化差異何其大,人的韌性也絕非你我所能估計,環境的變遷往往迫使人隨之改變,無論是奔向更高的文明或回歸原始,似乎人類都能取得平衡。我似乎相信,「活得好」是人類不分秉性,跨越時空的共同理想。訪妻婚不也是人類為了順應環境,追求更理想的生活而悄然存在伊斯蘭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