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午後,時常想找間簡餐店暫棲,抒發平日積累待釋放的「閒欲」,或打打報告,翻翻雜誌、閒書。
圖/River
陳芊妤/台北市北教大語創系二年甲班
假日午後,時常想找間簡餐店暫棲,抒發平日積累待釋放的「閒欲」,或打打報告,翻翻雜誌、閒書。
我向來不熱衷流行的連鎖餐廳。時下,在Instagram上打卡熱門餐廳的風氣極盛,「打卡餐廳」是我私下給那樣性質餐廳的稱呼。打卡餐廳通常主打吸睛的特殊餐點:七彩漸層的糕點、牽絲牽得長的手工披薩、會發光的星空風馬卡龍等。有時甚至產生那些餐點是供「鏡頭」享用的錯覺,或給虛榮心品嘗的癮,雖說這樣的比喻有些誇張。同學一窩蜂開發打卡新景點時,我只樂衷於尋覓屬於自己的新祕密基地。
我青睞的簡餐店有些許共性:價格中庸、料理不繁複、食材實在、用餐環境溫馨、簡約。於此,不會因人人爭相朝聖而人滿為患,沒有追逐流行的包袱,可從容地擁抱閒適,不必苦思下一次再去攻占哪間話題度很「夯」的餐廳。
通常,我習慣點杯普通的鮮奶茶,或無加過多雕飾的白酒蛤蠣義大利麵,有時也會攝下上傳分享,為的是記錄時光,並非食物本身,此舉可供我在往後望「食」生「憶」。通常分享這些餐點後,總被質疑:這麼普通有什麼可拍性嗎?我曾一度因此退縮,不再拍下這些僅想單純留念的光景。
何時,我的價值導向偏移了?我不否認追求流行的價值,它帶給人璀璨的成就感。
我靜下心審視內心真實的想望。
流失面對真實自我的勇氣,才是問題所在,我意識到自己懼怖那些料理缺乏「亮點」而退縮將之紀錄、分享,某種層面上辜負了與那些料理和那段靜謐的獨處時光。熱衷於打卡餐廳的人,七彩的漸層蛋糕編織出屬於他們的綺夢,牽繫長乳酪絲的手工披薩,盤桓著魂牽夢縈的青春遐思。我們都在追尋一種自適,是模塑出逐漸成形的價值觀的過程,並無雅俗之別。我,選擇往風潮的反方向飄移,將靈魂暫時浸潤在寧靜的向度,滋潤平日枯燥的乾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