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玉燕
日據台灣的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政治「建樹」多,也可說他是花樣最多的台灣總督,是否別有用心,路人皆知。後藤新平為他最得力的助手。
話說兒玉當總督時,以劉銘傳的台灣開發政策為藍本,積極著手經營台灣。當時日本帝國議會通過了「台灣事業公債法」,首先運用國債鋪設鐵道(鐵路),日人為了搜刮台灣資源,把築鐵路視為急務。此外,興築基隆港,以及建築官衙廳舍和官員宿舍,也開始土地調查。
西元一九○六年一月,日本當局宣稱為了轉移民間風氣,兼顧財政收益起見,藉口禁絕賭博。同時為了可以增加收入,總督府竟制定律令發行彩票,日人信誓旦旦地說,這筆收入將用於慈善救貧,公共衛生及保存廟寺等等經費。
於是乎,台灣總督府立即設置彩票局,由總督府專賣局兼任局長,發售的情形是這樣的:一連五丹(圓、元),分為十張。頭等獎五萬丹,二等獎一萬丹二張,三等獎六千丹三張,四等獎二千丹五張,五等獎一千丹十張,六等獎五百丹二十張,七等獎一百丹五十張,八等獎三十丹二百五十張。此外,頭等獎前後號二張各三百丹,與頭等獎尾字同號三千九百九十九張各五丹。
根據資料顯示,第一期擇定官廳發俸(發薪)日即九月二十一日發行四萬張。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專賣局抽籤,頭等三七五一號,二等以下皆出面領獎。大家最矚目的頭等獎竟然沒有人領獎,得主是誰一直成謎。
有人猜測可能性有兩個,一是也許國外的人買去,那時從各國到台灣的商人或唐山來台灣的人,沒有對獎而成為「懸獎」;一是有人雖買了彩票,不知可以對獎或失落。
不過,有人批評台灣總督府公然大做「當官」,不成為體統。再加上日本與台灣都發生彩票司法事件,導致台灣彩票發行了五期之後,在一九○七年停止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