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一項最新的兩岸三地華商一千大調查顯示,台灣企業在技術創新力上最強,但平均獲利能力居三地之末;另外,調查也顯示,企業的「規模」是全球化競爭下的第一個門檻。
當全球陷於成長趨緩的疲態時,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營收成長率達百分之二十一點九,是全球五百大企業的二倍;獲利率高達百分之八點九七,遠高於全球五百大的百分之六點四一。從數字上來看,二○○六年台灣出口的第一大地區是中國、第二大是香港,兩者合占台灣出口的四成,昔日最大出口地區的美國已退居第二。
兩岸三地營收前十名的企業中,台灣製造業龍頭鴻海集團以一點三二兆元擠進前三名,台灣中國石油也以七千七百六十九億元擠進前十名。
在獲利率方面,香港以百分之二二點五最高,中國百分之七點一居次,而台灣的百分之五點三,是三地中唯一落後全球平均的百分之六點四;同時,兩岸三地的金融業只有台灣企業虧損。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認為,主要是因為台灣是以電子代工產業為主,毛利率遠比一般內需產業還低。
所幸台灣是三地中技術創新力最強的,今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比,台灣的創新力排名世界第六。
雖然報告指出,「大」是中國最大的優勢,但中國企業管理能力欠佳;台灣則以高科技技術與創新研發為經濟優勢,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