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黃光國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在中共十九大開幕式,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用三個多小時進行報告。他不僅提出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個自信」,且宣稱要「尊重台灣現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他很清楚的看出,未來一個世代,大陸有信心建構出比台灣更有優勢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來一爭長短。
許多人都知道:一九九○年代,東歐共產國家崩解之後,日裔美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曾經出版過一本名著《歷史的終結》,他認為冷戰時期世界兩極對立的時代已經結束,資本主義體制已經成為未來世界的主要發展方向。但是近年來他卻修正自己的觀點,認為「資本主義國際秩序」正在遭受「民族主義」的嚴峻挑戰,雙方勝負的關鍵不在於「民主」和「獨裁」的差別,而在於政府的治理能力。
在「文化自信」方面,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政治報告中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陸教育部長陳寶生隨即宣布:二○四九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教育中心。「中國的標準將成為世界標準」,中國將成為世界上人們最嚮往的留學目的地國。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當中國大學生普遍想到西方留學,中國學術界還在套用西方理論的時代,想把中國造成「世界教育中心」,這豈非癡人說夢?
然而,對西方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從十字軍東征結束,經院哲學在基督教國家中興起之後,世界學術中心一直都在移轉之中。從早期的荷蘭、德國,到拿破崙崛起之後的法國、英國,轉到二次大戰前的維也納。二次大戰後,美國一方面招攬歐洲各國的學術人才,一方面提供大量獎學金,用「腦力汲取」(Brain Drain)的策略,招收世界各國的青年菁英前來就讀,才異軍突起,成為當前世界的學術中心。「彼可取而代之也」,只要中國有此雄心壯志,且方向明確,事在人為,天底下豈有不可能之事?
習近平所講的「四個自信」,使人想起牟宗三所講的「三統並建」。牟宗三耗用一生的心血,獨立將康德的三大批判書翻成中文,以之作為參考架構,整理宋明理學,寫成三巨冊的《心體與性體》,這是要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道統」,是完成三統並建的第一步。除此之外,還必須吸納西方文明之長,建立自主的社會科學傳統,這就是「學統的開出」。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才能確知中國需要甚麼樣的政治體制,這就是「政統的肯定」。
任何對中國現況有真切了解的人都知道,儘管近年來中國大陸在各方面都有飛躍式的進步,可是截至目前為止,習近平所講的「四個自信」,仍然只是「自信」而已。要實現這樣的「中國夢」、「強國夢」,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牟宗三生前「反共」的立場十分鮮明。他從不諱言:新儒家在港台發展是在「避秦」。今天中共不僅在他的故鄉給他修了紀念公園,立了銅像,而且還立志要實踐他生前未了的心願。我想問的是:如果牟宗三今天尚在人世,他還會反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