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趟金門輕旅,飽覽島嶼風光之餘,發現幾乎每戶人家門前都有盞古色古香小燈,非常典雅別致。圖/郎英
文/郎英
日前一趟金門輕旅,飽覽島嶼風光之餘,發現幾乎每戶人家門前都有盞古色古香小燈,非常典雅別致。詢問民宿主人得知,那是金門特有民俗景觀,每年一到農曆七月,家家戶戶都會掛出一盞普渡燈,祭祀無人奉祀的「好兄弟」。
普渡燈,多以木材、鐵片嵌入玻璃製成四角型燈,日落時分點上燈火(現大多用電源燈泡取代火種),夜幕低垂點點明燈與傳統建築自然交融,彰顯出古厝風韻。
燈身玻璃上書寫有《詩經》的「七月流火」字詞,蘊含「火星向西移動,將由盛暑轉涼,需準備添置秋冬衣服」之意,這對島民和遊客實乃最佳預示,離島強悍的東北季風,經歷過者,畢生難忘。七月流火普渡燈,體現先人叮嚀氣候轉涼及照明人世、冥間一語雙關的智慧。
金門也傳唱著〈七月流火普渡燈〉曲子:「點燈添丁添福壽,盞盞希望盞盞明,陰光普照佛光亮,從此人間多溫情,幽冥開解燈極樂,陽間節慶鬧紛紛,浯島流火照千古,菩提心燈渡眾生。」那小小燈火是盞慈悲燈。
縣政府致力維護在地傳統文化,已將普渡燈納編登錄無形文化遺產之一,透過民俗小物闡揚民間至善,見識人間慈悲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