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青少年文化卡 扎根文化教育

 |2017.11.06
2422觀看次
字級
「文化卡」是近年世界崛起的文化體驗教育概念,包括義、法、巴、荷、韓等國,都正實施或準備實施中。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文化卡」是近年世界崛起的文化體驗教育概念,包括義大利、法國、巴西、荷蘭、南韓等國,都正實施或準備實施中。希望透過文化卡,讓文化教育從青少年時期便能扎根,同時刺激文化產業經濟。文化部規畫推出採點數制的「文化卡」,發卡對象是十六歲的高中生,運用卡片的點數可看表演、逛展覽,累積自己的文化帳戶。

這項文化卡計畫由文化部委託國藝會研究評估,行政院前院長林全在全國文化會議中提出。國藝會執行長彭俊亨指出,目前已完成初步評估,建議文化部將發卡對象定為十六歲的高中生。之後,文化部會先試行、確定經費來源,再做最後決定。

規畫點數制 未來買書也行

彭俊亨指出,文化「卡」只是概念,不一定要採用實體卡片。文化卡可以是實體卡片,也可以是虛擬的數位憑證或App。

各國文化卡的發放對象不同。義、法是滿十八歲的年輕人,荷蘭是十二到十八歲的中學生,南韓、巴西則是中低階層民眾或勞工。

彭俊亨表示,台灣政策規定未成年人必須透過父母,才能擁有金錢往來的帳戶,因此「文化卡」規畫採點數制。文化卡的消費領域,初步規畫是各公立文化場館的展演,如台北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故宮與各公立博物館等,未來希望也將圖書消費加入。

記錄消費行為  成為大數據

除了政府存入的點數,也希望卡片主人也能自行加值,成為他一輩子的「文化帳戶」。這些文化卡記錄的文化消費行為,可望成為「大數據」,讓文化界據此分析、了解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喜好。

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林佳鋒認為,文化卡的點數若只能在公立場館使用,住在缺乏公立文化場館的偏鄉青少年,可能失去使用文化卡的機會?他建議,點數的使用可以有更大彈性,比方可讓一所偏鄉高中的學生,集點全校的文化卡點數,然後「換」一個劇團到校演出。

此外,文化卡消費對象若只限於公立文化場館,到民營場館展演的藝文團隊便不能公平受惠,這種文化卡累積的大數據,也無法真實反映青少年的文化消費需求。他建議文化部召開多場公聽會,邀集藝文團體和金流專家討論,讓文化卡的使用更符合台灣社會。

義國文化卡  不可買3C產品

二○一六年,義大利前總理倫齊推出名為「18 App」的虛擬文化卡,是政府送給青少年的十八歲成年禮。卡中存五百歐元(約新台幣一萬八千元),滿十八歲的年輕人,只要取得電子身分認證,便能啟動這張文化卡。

文化卡卡主可透過手機下載「18 App」,或是向郵局領取紙本消費券。義大利估計,文化卡所需費用是三億歐元(約新台幣一百零五億元)。

一開始,義大利文化卡可用於購買書籍、藝文活動入場券,博物館、古蹟的門票。實施一年後,購買項目擴及音樂相關產品如DVD。不過,義大利政府堅持文化卡不可使用於下載電影、購買3C產品,因為他們希望年輕人能親自走入劇院、感受實體的文化經驗。

法國的文化卡則是總統馬克宏競選時所提出的方案,來自義大利,預計明年實施。法國文化卡的金額和卡主年齡和義大利相同,資金來源主要由媒體和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贊助,政府只出部分經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