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解讀「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祕 (十)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2017.11.05
1835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微恙彌珍(續)

晨曦社老同學琗瑾說,她的高中同班同學,後來也在香港工作、定居,最後打算在香港終老,沒想到才六十歲,就在自家中一睡不起,無預警地撒手人寰。根據香港的法律規定,即使是在自己的家中過世,為了要查明死因,也必須要解剖驗屍。經過解剖檢驗之後,才發現血管已經阻塞了百分之八十,導致心肌梗塞,最後無聲無息地走了。很多同學從台灣趕來香港弔唁,都不勝慨嘆人生無常。

血管阻塞了百分之八十,那是多麼嚴重的事,可以說是「命在旦夕」,但是她居然完全沒有感覺,這也是很恐怖的事情。這讓我想起二○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晚間高雄市的連環氣爆事件,造成三十二人死亡、三百二十一人受傷,災情慘重。事後經過調查,判定為四吋丙烯管線遭不當包覆於排水箱涵洞內,致使管壁由外向內腐蝕,並且日漸減薄,而無法負荷輸送管內之壓力而破損,導致運送中的液態丙烯外洩,引起連環爆炸事故。

這兩個看似無關的事情,其實有共通的地方,就是「遲早」會爆發。如果事先有任何徵兆,就有可能預防或補救,壞就壞在事發前毫無徵兆預警,終致一發不可收拾。對照這樣的情境,我們再回過頭來省思「微恙彌珍」這四字箴言,就可以深刻了解「微恙」的寶貴之處了。

我們身體的「微恙」就是一種「預警」,提醒自己要注意是否身心健康出了狀況,可能是身體內部有變化,可能是生活作息要調整,也可能是飲食的問題或是病毒感染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生病」其實並非壞事,表示身體的免疫功能與機制運作得很好,當健康出現警訊時,我們的身體會即時發出「通報」,或者我們可以察覺自己身體內在所發出的訊息,而能及時預防或治療。

但是很不幸的,現代人──特別是生活在都會區的現代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喪失了原本有的身體預警功能,或者是喪失了察覺自己身體內在訊息的能力,以至於當身體內部已經危機重重了,可是他卻渾然不覺,表面上看起來健康無恙,其實很可能已經命在旦夕,累積到最後病發時,就好像是兵敗如山倒,一夕之間天人永隔。

因此,我們的身體會適時地「生病」其實是好事,如果長時間都不生病,連「微恙」也都沒有,除非是平日就勤於練功的養生高手,否則很可能身體內部已經危機四伏卻渾然不覺,所以每年或每半年定期的身體檢查是有必要的,可以及早預防重大疾病。

學習傾聽來自身體內在的聲音

很多人會注重保養他的愛車,但很少人真正注重保養他的身體;很多人會認真定期打掃房屋,但是很少人會認真清理自己身心的內在;我們會很留意自己銀行裡存款的帳目進出,但是卻很少留意自己的身體究竟吃進來什麼東西?又排出去什麼東西?我們在日常生活裡不斷吸收各種資訊,包括財經、股市、政治、體育、娛樂乃至各種八卦新聞、小道消息,卻很少認真吸取關於了解我們身體的訊息。

其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一些小事,都會造成我們身體的損益以及無聲息的滿意或抗議,例如:喝了汽水可樂,免疫力會降低不少,須要六個小時才能恢復;大發一頓怒火之後,免疫力馬上降低至足以生病的程度,身體所受到的損傷需要半天的心平氣和才能恢復。又例如:唱歌二十分鐘、散步一小時呼吸新鮮空氣,可以提升免疫力。總之,我們怎麼對待自己的身體,身體就會怎麼回應及回報我們,不論是好是壞,所以我們要學習和自己的身體對話,認真傾聽來自身體內在的聲音。

疾病的警訊與健康的希望─以病為友,與疾病對話

「疾病」與「健康」其實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身心活動的一體兩面,換言之,「疾病的警訊」與「健康的希望」不是相互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疾病」的「症狀」是身體透過免疫系統發出的一種訊息,提醒我們要進行診斷、維修、補強等療癒措施,「疾病」的發生其實是讓我們的身體更為建全,因此,「疾病」本身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諍友」,所以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去「對抗」疾病本身,而是要運用「生病」的機緣來轉化自己的身心。(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