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山口縣宇部市立琴芝小學校,二○○八年開始採用「學習共同體」理論為課堂指導方針,從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知識傳授,轉變為以學習者學習狀態為軸心的知識發展。
年輕男教師帶領的小學六年級國文課,在這堂公開課堂中,明顯表現出兩個要點:教材的靈活運用,以及用心地回應對話。
相較於舊式的教育內容討論,往往聚焦在政府的課綱安排與教師的教材準備。真正好的教育內容,也就是能發展出深刻學力的材料,必要與學生的生命產生對話與連結。所以,最有效的教材,都是在依循課程現場的需求而帶入的內容,這樣的內容將內化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
日本的課本,是以文部科學省(教育部)頒布的一綱多本下的教科書為主,這堂公開課舉行的時間,剛好是在討論完某一課課本選文之後,有女學生說:「如果故事裡的人們都沒有情緒的話,他們遇到事情,就不會採取更多的反應和行動,大家就能夠相安無事地過著平靜的生活了,不是嗎?那為什麼人要產生情緒呢?」
教師先讓學生互相說出自己的看法,現場是很輕鬆、沒有壓力的,但大家都很認真。
另一個女學生說:「沒有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心情當然可以很平靜。」
「可是一旦跟人互動,或有事情發生,就自然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心情。」另一個男生說。
「所以,既然我們無法避免會產生情緒,那應該怎麼表現情感才是得體的、適宜的呢?」一段討論後,老師往下問了這個問題,學生們也坦然地舉出自己生活中的案例,開始整理經驗與歸納思緒。
老師告訴學生一種古代的立契方式:把一根竹子剖成兩段,兩段的切面恰好吻合,就是一種適當的組合;人的情緒對應生活發生的事也是一樣。
在這近二十分鐘的討論與教師引導的整合中,老師所教學生的「合符」這種古代契約做法,指的即是「節」這一個字的本義,整場討論勾勒出的正是《禮記中庸》一文的核心:「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老師巧妙用心地回應學生的疑問,同時帶給大家更深廣的知識與思惟。
我們當代教育總是強調的「教材多元」或「跨學科整合」,原來都是在學生的真誠發問中,加上教師的用心回應而產生的。
台灣雖然也有部分中小學推展「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改革,但從近幾年的實踐中可以看見,台灣的教育者和家長,往往最容易忽略的是:一個成熟穩定的學習狀態,教師和學生都是浸濡在沉靜思考的狀態,而不是熱鬧活潑的場面。因此,在台灣實行課堂改革的教室,很少看到能塑造出穩定持續地引導深入思惟的課堂環境。
學習共同體的發展是艱辛而漫長的一條路,路途中遇到的疑難,只有在學習現場的每一個人的身上,才能找得到答案,適當的教材也是因人因時,需要不斷調整,解決學習問題的辦法,更不是憑藉政府公告或行政命令可以達成。
每場令人動容的學習歷程,都是一段教師的學養與學生的複雜心靈細膩共振,所譜出的獨特組曲。
足豊取(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