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下課操場見!」每當下課鈴響,國中小學生衝到操場運動、占球場,是很多人的共同回憶;然而對許多山區的孩子來說,擁有一座恆久不變的操場也成奢求,每當風雨過後,地板龜裂、淹水甚至消失,偏鄉孩子總在問:「操場何時回來?」卻始終沒有答案。
偏鄉學校因預算不足,歷經風災或地震後,往往因土地所有權及經費問題,無法及時修補。位於台中市和平區的博屋瑪國小,是全台首座原住民實驗小學,歷經一場風災後,操場消失了十二年,學生上體育課改在司令台前小空地,籃球場還得兼停車場,「有操場是什麼感覺」,學生說不記得了。
據教育部最新統計,一般操場主要由中央的田場及作為跑道的徑場組成,全台各縣市平均約有二到三成中小學沒有田徑場。目前各縣市國中共有四百七十四處田賽場,有二百六十所學校未設,約占整體的三成五;至於中小學未設田賽場的有一千一百六十所,約占四成五;中小學未設徑賽場各有一至二成。
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組科長張聖年表示,依據《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規定,學校運動空間用地應占整體十分之三,山區學校通常考量地形及發展特色調整,未必會設田徑場。有些學校經九二一地震後遷校,礙於校地不足,無法興建操場,但有需求均可依照補助原則申請興建相關設施。
博屋瑪國小礙於法令問題,重建操場之路困難重重,對外募款也不足。直到去年經台中市教育局協助,透過都市計畫方式辦理土地徵收,才重現生機。教育局副局長劉火欽說,操場重建位置涉及原住民保留地撥用,須經目地事業主管單位審查、國產署申請撥用,土地取得後可著手興建,預計明年底完成。
博屋瑪國小校長比令.亞布說,沒操場時,體育課改打籃球,或繞部落道路、堤防邊跑步,但馬路如虎口,危險性倍增,家長也憂心忡忡。學生每到別校比賽第一件事就是衝去看操場,常羨慕說「哇,好大的操場」,內心渴望有操場可用。
台中市博愛國小也因排水不良,只要一下大雨,操場就變成大型蓄水池,PU跑道也因長年泡水損壞。市府今年度雖編經費補助.但一次性的經費,仍難補足偏鄉學校沒錢維護的問題,只能祈禱順利躲過每場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