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日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刪除重陽敬老禮金,且自二○一六年起,六十五至六十九歲長輩即使具中低收入戶資格,或符合「所得稅率百分之二十以下」條件,都不得再領取每月最高七百四十九元健保自付額補助。
台中市政府今年起,也取消過去針對所得稅率百分之五以下、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補助健保費,因為此舉涉及民生措施,果然引發不少爭議和基層反彈,也使得地方首長成為反對黨攻訐的焦點。
但針對老人福利政策,採取更嚴格的排富規定、讓補助條件更為嚴謹,以達重新分配社福預算,地方首長的決定錯了嗎?像台積電張忠謀或是鴻海郭台銘等富人,他們的財富可敵國,老人津貼與補助,對富人來說,不但其本身沒有需要,更造成政府稅收的損失。
當然現任首長大可蕭規曹隨,繼續當散財童子,便能無災無難到公卿,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韙,得罪甚或背負改變這樣一個對老人的尊敬、對文化的傳承的批評呢?
在台灣的傳統普遍觀念裡,「老年人」似乎與人年老力衰、無經濟能力,只能依靠子女扶養的社會弱勢族群畫上等號。但有學者指出,這一代老年人生於憂患,對養老已有準備,不期待依靠兒女,也許出手保守,但絕非不花錢,認為老人是依賴人口,其實是迷思。
有項調查發現,六十五歲以上三成認為自己比下一代富有。調查也指出,國內五大民營財富管理銀行,包括台新、玉山、台北富邦、中國信託及國泰世華,各大財管銀行掌握資產,多為「五十一到六十五歲」客戶所貢獻。
雖然銀行體系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含金度」不是最高,但他們保單「價值」卻最大,顯示他們購買保險的財力最雄厚。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政府盡全力照顧老年人,編了很多預算來長照,但卻忘記照顧其他許多經濟相對弱勢的年輕人及底層勞工,他們負擔愈來愈重,未來會更需要社福機制的協助。
而年輕人進入社會不久,本身都無儲蓄,如今二十至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每八個就有一個處於失業狀態;或者當社會新鮮人只能領月薪二萬二的低薪時,台灣還有約九十萬人領取的是月薪二萬元的基本工資,甚至還不到二萬元。
現在社會福利競賽成地方財政隱憂,地方首長預算有限,基於市政長期發展,本該將公家資源,盡可能地運用在真正需要幫助的對象上,除可減少世代及階級對立,這不也是身為地方父母官對納稅義務人負責,且應有的作為嗎?
魏世昌(宜蘭市╲軟體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