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召開十九大前夕,蔡英文兩度對大陸當局釋放政治善意,一次是以總統身分透過媒體專訪,呼籲兩岸關係「走向一個比較能夠面對未來變局的模式」。另一次以黨主席身分在民進黨全代會演說,要求民進黨必須提出兩岸政策新論述、兩岸互動新模式。
這樣的表述,仍是迴避回答兩岸關係性質,恐怕難以有效解決政治僵局。黨政層面推動若干政策或表述,亦可能加深大陸當局的疑慮。
首先,民進黨立委提起憲法修正案,涉及兩岸關係性質與國家定位改變,並未符合蔡總統維持兩岸現狀主張,衝擊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框架。以立委蘇巧慧為首、領銜四十一名立委提出《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修正草案,內容涉及取消「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用法,改為「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文字。這樣憲法及其增修條文修正案,形同是將「兩國論」、「一邊一國論」入憲,被視為是一種實質性的「法理台獨」。
同時,主張廢除增修條文前言「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若刪除前述前言,無異是切割中華民國與大陸歷史淵源關係,中華民國徹底台灣化偏安,兩岸在領土與主權欠缺重疊性,從「兩岸一國」走向「兩岸兩國」,宣告放棄國家統一目標,兩岸關係從微弱的「統合論」滑向「分割論」。
其次,行政院長賴清德首次在立法院施政報告,表明自己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是中華民國,沒有宣布台灣獨立的必要性。
儘管蔡政府立即宣稱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泛藍陣營控告賴揆違憲、犯「內亂罪」;大陸當局立即宣稱反對台獨、表明台灣不是一個國家、永遠不可能成為國家;美國官方則宣稱「一中政策」沒有改變。
雖然最後賴揆也宣稱遵循總統兩岸政策指示及維持現狀主張,但賴以行政院長身分論及主張台獨,更加證實大陸方面疑慮,維持現狀路線已被基本教義派所綁架。
民進黨籍立委張宏陸以節省預算為由,要求蔡政府由同一人同時擔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和「福建省政府主席」,由一人兼兩省府主席被視為推動「廢省」的前奏。 事實上,第四次修憲時已經「虛級化」台灣省,欠缺實質功能,藉由廢除台灣省凸顯台灣是主權國家形象。
傳統獨派認為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仍不是主權獨立國家,終極目標是公投制新憲、變更國號以實現「法理獨立」。獨派試圖從廢除台灣省、福建省及廢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開始,棄除「一個中國」原則,表明台灣不是中國大陸領土一部分。另若走向廢除福建省,是否允許金馬公投脫離「台灣共和國」呢?若在「台灣共和國」仍有福建省,豈不是造成兩岸在部分領土與主權具有重疊性呢?
事實上,上述三項政策議題及作為,並無助於蔡英文總統維持現狀目標達成,不僅對大陸當局來說是一種挑釁,加深其明獨與暗獨、華獨與台獨匯流認知,無助於兩岸和平發展;且對中華民國而言也是一種裂解與分化,毫無助於國民意識形成、公民社會團結及命運共同體建構。
柳金財(宜蘭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