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為一個班內只有零星的個位數來自印尼、越南等外配孩子開班授課母語,基本上非常不合理。當高達七個東南亞國家有不同語系的師資,本來就不易培訓,即便是一個孩子也要開課的浪費,我們真懷疑這種為重視外配新住民二代的母語教學有何意義?
地方政府應該鼓勵年輕的東南亞外配,踴躍加入學校的母語文化等社團活動,除了語言教學觀摩外,各種生活等傳統文化習俗、禮儀、飲食也在納為延伸母語教學學習內之中。當屬於「母語社團」辦理的有聲有色時,相關的母語實質教學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因此現階段,政府的能力與學生學習環境、意願,基本上還是以學校社團學習為主,諸如跨班級、年級利用每周的社團課加入語言的學習行列,有孩子可能是出身閩南語家庭,但對其他母語有興趣,一學期內可能「四選三」。
但也有可能對各種母語興趣缺缺,學校則不宜強迫這些學生接受學習,唯有透過各種觀摩互動後,達到加入學習的意願,這樣才是治本兼治標之道。
韓靖(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