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隆俊
閱讀〈灶台上的溫暖時光〉一文,讓我記起對灶台的些許回憶。
在那個年代,灶台是全家人的生命共同體,能擁有熱水、飯菜香,是顧守好灶台最豐碩的戰果。然而料理一頓餐飲,「煮婦」卻可能灰頭土臉、披頭散髮,乃至精疲力竭,做飯的辛勞可見一斑。
掌廚是婆婆、媽媽的天職,顧守灶坑卻常是囝仔難躲的命運。被綁在灶坑前,不悅的臉色足以跟污黑的灶坑相比擬,要是偷懶或打瞌睡的話,還可能招來一頓打罵或不讓吃飯呢!
往昔,靠灶台煮食是頗為辛苦耗時的。酷夏時,進廚房就不能嫌悶怕熱,即便汗流浹背也要忍耐;然而寒冬時節,妯娌卻爭相想進廚房,為的是作飯時能兼享熱呼呼的暖氣。
至於囝仔們,雖然百般不願顧灶坑、添柴火,卻管不住貪婪的一張嘴,總會在灶坑灰燼裡塞些地瓜、芋頭及土豆之類的,讓它們順便燜熟,當累慘、餓瘋時,就是最棒的零嘴。
龐大的灶台,也是一個免插電的超級烘乾機,冬天時可利用它的餘溫烘乾衣物、尿片或鍋碗瓢盆,相當好用;聰明的貓兒有時還會跳上去睡個溫暖舒適的大頭覺呢!
以薪柴、草葉及稻榖為燃料的灶坑,三不五時得清除灰燼,也要把大小鍋具抬到稻埕上用鋤頭刮除厚厚的黑灰,讓鍋底較容易導熱,因此每到黃昏,村內此起彼落尖銳刺耳的刮鍋聲響徹雲霄,形成那年代農村特有的景象。此外,每隔一段時日,大人還會拎根長長的竹竿爬上屋頂,清搗煙囪內的煙灰,那些煙灰彷彿受到驚嚇的黑蝴蝶,一群一群地奔向天空亂舞,蔚為奇觀,煞是美麗。
時序進入六十年代,電鍋、瓦斯爐進占了灶腳(台語:廚房),灶台慢慢失去寵愛,甚至被晾在一旁,成為廚房的裝飾品。雖然科技進步了,時代也變了,但不變的是我對灶台難以磨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