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愈來愈像人 人類準備好了嗎?

 |2017.09.08
2480觀看次
字級
人類擔心被機器人控制 的場景不再是科幻情節。 圖/路透
人類擔心被機器人控制 的場景不再是科幻情節。 圖/法新社
人類擔心被機器人控制的場景不再是科幻情節。 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說過,人工智慧(AI)崛起,要嘛是人類最好的事情,要嘛就是最糟糕的事情,在帶來進步之餘,AI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而不管這個預言是否成真,科技的飛躍進展,使AI和大數據等顛覆性技術突飛猛進,也正在大幅度地改變人類的生活。這些改變涵蓋各領域,包括工作形態和人力需求。

不只如此,繼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下圍棋戰勝人類後,AI再踏足文學領域,出版詩集並開設專欄寫詩:「臥在霞光的色彩,驚醒這夢外浮囂的悲浪」,讓中國詩人周瑟瑟評價,「以前我感覺她的詩機器味很濃,現在慢慢有人味了。」

隨著AI快速發展,人類開始擔心被機器人控制的場景不再是科幻情節,《金融時報》列舉三種情境,並探討機器人面臨的道德和法律責任。

情境1:

聊天機器人暴走,怎麼辦?

去年三月微軟AI聊天機器人「Tay」在推特上線,結果不到一天被網友教壞,發表種族仇恨、反女性主義等荒腔走板的言論,最後不得不撤下。八月初,中國兩款聊天機器人因在南海和中國共產黨等議題做出「不愛國」的回答,不久即進入維修模式。

反思:在假新聞氾濫的年代,難保AI聊天機器人不會變成政治宣傳機器。

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卡羅(Ryan Calo)說,機器人早在一九五○年代就出現在人類社會,過去法官大多把機器人看作沒有意識的機器,該負責的是操作的人。但如今機器人的自主意識愈來愈強,會採取何種行動恐怕是人類所無法想像、甚至無法理解的,「有人受害、但沒有加害人」的狀況或許會發生。

情境2:

機器人挖到海底寶藏,財產歸誰?

一八五七年載滿黃金的中美號淘金船遇到颶風、沉沒於大西洋,直到一九八七年才由無人潛水艇找到並打撈上岸。負責打撈的哥倫布美國公司引據海事法宣稱擁有黃金,但很快面臨法律挑戰。最後法庭判決黃金歸哥倫布美國公司所有,而這個名為「Tele-possession」新標準沿用至今。

反思:機器人到底能不能視為人類的代理「人」?AI技術日新月異,機器人和真人的界線日益模糊。

八月初,來自世界各地一百十六名機器人專家和AI公司聯名呼籲禁止發展「殺戮機器人」的致命自動化武器,主張這種武器已經跨越道德紅線。但人類和機器/工具的界線愈來愈模糊,機器人就算不是代理者,其行為早已有代理傾向(agentic)。

情境3:

自駕車出車禍,誰的責任?

去年五月一名Model S的駕駛人在佛州公路撞上貨櫃車殞命,因為當時太陽大、光線強,自駕系統未偵測到貨櫃車白色的車身。美國主管機關經過六個月調查,認為仍沒有充分證據顯示自駕技術瑕疵需要大規模召修,但要求特斯拉公司要更善盡告知責任,讓駕駛人瞭解自駕系統的限制。

反思:人與機器人互動,如果機器人具備「非語言溝通」的能力,愈來愈像人類,機器人是否應該擁有自己的法律身分?

機器人為人類分擔的工作愈來愈多,扮演的角色也日益多元,無可避免的將衍生更多衝突,《金融時報》列舉的三種情境,恐怕也只是冰山一角,未來不得不探索的議題只會愈來愈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