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捷
飯廳裡,影片的播送聲喧嚷著。父親已在用早餐。我向父親道了聲早,坐上飯桌。父親把聲量調小,最後索性把螢幕關了起來。我記得父親曾說,用餐時,不准看手機。
是父親打破了沉默:「捷,最近你看戲劇的書看得很勤,怎麼?真的想考戲劇所嗎?」
(我心想:又來了!)
我鎮定回道:「沒有啊!只是消遣而已。」
(我突然很後悔用「消遣」二字搪塞,這會讓人把你正在做的一切當兒戲,進而勸誡老大不小的你已不宜兒戲。)
「那你的日文呢?」父親追問。
「最近先擱著!」(我發現我已練就面對長者的一連串逼問,冷汗只在心中冒的功力。我下個月底將赴日短期留學。)
「捷,你要知道,你現在(虛歲)已經二十五、六歲」(虛歲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它讓你身上的重擔莫名其妙多了一斤),父親繼續說道:「在我們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多數都已經工作兩、三年了。凡事都有先後次序,你應該先想想未來要做什麼?並對此努力精進,而不是花時間在那些書上面。」
我沉默。
近來面對這樣的問題,我都選擇沉默。我想起皮藍德婁(Luigi Pirandello)的名劇《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裡那位主導整個辯證過程的父親,與之爭論的繼女似乎總處於弱勢。因此,當父親主導了整個談話,我認為再多的解釋都徒勞。
我知道,父親強調的是興趣歸興趣,若興趣不符實際經濟效益,終須考慮現實問題。總歸一句:「錢」很重要,賺不了錢的事,少做!
我常想,是不是文學院的男孩們都曾遇過這樣的問題呢?一方面,「文學」這種被認為「難以填飽肚子」的領域已讓人鄙夷;再者,身為男性,賺錢養家責無旁貸,念文學能撐起一個家?
事實上,近日閱讀戲劇類的書籍,一方面是欲深入了解戲劇領域,然更重要的,是想藉由閱讀劇本與戲劇理論,增加自己對於文學,甚至人性更多的思辨與了解。考不考戲劇所,倒是其次。畢竟在文學院所學的點滴,充其量僅是滄海一粟,知識浩如煙海,離開校園,哪能不再充實自己呢?何況,一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所傳遞的知識,更重要的,促使我們思考,甚至啟發對其他領域更多連結,觸及更多未知世界。
記得從前在中文系修讀輔系時,一位老師曾說:「你們是文學院的學生,除了課堂上的學習,更應該大量而廣泛地閱讀。你們的武器,就是比別人知道的多、知道的精,擁有更卓越的思辨能力,以作為『人』的態度來關懷這個世界。」文學與藝術就是我的愛好與生命寄託,除了賦予我知識,更造就我懂得觀察與思考,並擁有「人性」的人。如此,怎能不時時鞭策自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