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大師 堅持50年手做

 |2017.09.06
2467觀看次
字級
何良海(左)今年在新竹風箏節展示大型風箏,他驕傲地說風箏都是他和妻子一起手工完成。圖/張雅婷
何良海過去帶著學生以大雨傘製作風箏,還成功載人升空。圖/何良海提供

【本報新竹訊】退休國中美術老師何良海,從小玩風箏長大,被封為「風箏大師」;他與妻子是國內少見熱中風箏活動的夫妻檔,兩人自行研發、手工製作風箏,連兒子也受影響喜歡物理。因為失敗經驗多,每每從摔風箏中學習改進,何良海打趣自稱「摔風箏專家」。

何良海說,一九七五年間政府提倡民俗活動,多數人選擇不受天候影響的跳繩、踢毽子等,他卻挑戰教學生玩風箏。他帶著學生以雨傘製作風箏,還嘗試載人升空,吸引全校師生排隊搭乘,創下國內首次以風箏載人升空的紀錄。

何良海表示,做風箏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需要了解力學、結構學,有幾位學生受到放風箏啟發,後來就在大學擔任結構學等相關科系教授;他的兒子耳濡目染,也對物理有興趣,「我最開心的是孩子從小跟我玩到大,沒有受升學所苦,而是自己發現課本上的樂趣」。

何良海說,每到颱風、寒流等不適合出門的日子,就是他與妻子動工做風箏的時候,每次都要清空客廳,拿著紙板設計、畫板樣、裁剪、縫製,一個作品花一、兩個月是常有的事。

何良海在大約半世紀前無意間創造出現今的串連風箏;很多人說他能突破框架,設計出不對稱或市面上沒有的風箏,他說,這不是因為他厲害,而是因為失敗經驗多,每摔一次就學到一次經驗,「稱我為風箏專家我不敢,但稱我為摔風箏專家,我很樂意」。

何良海曾拿過我國首屆國際風箏友誼賽雙料冠軍,還贏得一九九二年美國世界風箏節風箏大賽第二名、登上報紙頭版。

他說,風箏起源於中國,約莫於唐宋時期開始成為民間娛樂。風箏最早起源可追溯自《韓非子.外儲說》中提及墨子研究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鷂」,不過只飛一天就壞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