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忍」這個功夫很難做到,但是對家族來講,尤其對兄弟、血親,或者是鄰里、社會上結識的同事朋友來講,忍卻是非常重要,但其中還沒有什麼道理。
唐朝時有一個人叫張公藝,他家九代人同居在一起,不但和睦還從來不吵架。唐高宗想不明白,於是把張公藝給叫來問:「你家九代人,都說你們家很和睦,你有什麼秘訣啊?」
張公藝可真絕,如果皇帝問你這個問題,你肯定會回答「我們家努力做到以下三條,第一……第二……第三……」,但張公藝沒有,他一句話不說,請皇上賜筆墨和紙,然後低著頭在那兒寫,就是不抬頭。
皇帝一看這些什麼意思,你有那麼多的經驗要教給我啊?沒想到張公藝寫完呈上去,皇帝一看,滿紙就一個「忍」字。
「忍」是一種修身的功夫,你就是要修身、修得住。現在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功夫,我們現在好像不大講,但是有的地方講。
比如大家在路上看到好多人手上戴著念珠,有的人戴的念珠很粗,有的人戴的念珠跟小米粒一樣小,穿一串戴著。為什麼要戴小的?因為脾氣暴躁、火氣大,就故意戴那麼小的念珠,一粒一粒去數吧。你天天數天天數,性子就被磨慢了。所以,傳統文化當中都是有講究的,只不過我們現在不懂了。
【原文】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問其睦族之道,公藝請紙筆以對,乃書忍字百餘以進。其意以為宗族所以不睦,由尊長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禮節或有不備。更相責望,遂為乖爭。苟能相與忍之,則家道雍睦矣。
(引自《二十四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