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羅智強 前總統府副祕書長
九三軍人節,我重讀了在古寧頭大捷時,對共軍發射第一枚砲彈的戰車射手熊震球的故事。當年只有十九歲的熊震球,當時並沒有想到,他擊發的那枚砲彈,成為歷史的重要一頁。
在熊震球的回憶中,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下午,他隨部隊在西山靶場進行步戰協同實彈演習,直到下午四時結束。離開靶場不久,剛好在嚨口田埂邊沙地拋錨,搶修到二十五日凌晨,大約凌晨二時許,嚨口附近海邊發出兩發紅色信號彈,共軍大舉來犯,排長見狀下令就戰鬥位置,戰車官兵上車備戰,並將砲口轉向海邊,氣氛緊張。
「這一戰不能輸,輸了,家就沒了!」熊震球說,當時他擔任戰三團第一營第三連上士射手,他當機立斷砲彈上膛,並擊發古寧頭戰役之第一砲,砲彈恰中敵軍彈藥指揮船,霎時桅帆火球一團,照亮海灘。
熊震球說,火球升空後,頓時沙灘人潮亂竄,守軍火網交織,共軍打鑼、擊鼓,槍聲及衝殺聲齊出,守軍全力防守,戰車火力全開,槍砲聲沒有一秒鐘停過。拉開了古寧頭大捷的序幕。
熊震球的故事,還有多少人知道、記得或在乎?但是不管大家知不知道?記不記得?在不在乎?沒有當年的古寧頭大捷,沒有在國共對峙時期在戰場上犯險衛國的國軍將士,台灣早在一九五○年代被赤化,也難復過去一世紀一步一步建立的和平榮景。
即便在這個承平的時代,軍人節幾乎連儀式性的過場,大家都興趣缺缺,國軍英雄們捐軀沙場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蹟已漸漸被遺忘,堅守崗位、護衛國土的辛勞也不被感謝。
但我卻希望,還是提醒大家一些英雄名字,即便,很多人可能已忘記這些軍人的名字;但無論人們記得與否?我們都必須知道,我們今天擁有的所有幸福,是這些軍人用鮮血生命換來的。
例如,張自忠,山東臨清人,陸軍二級上將,抗日名將,曾在台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民國二十九年五月十六日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死戰不退,身中炮彈傷二處、槍彈傷五處、刺刀傷一處,以身殉國,卒年四十九歲,他的夫人李敏慧聞耗痛不欲生,絕食七日而死。
例如,李光前,湖南平江人,陸軍上校,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共軍從金門古寧頭登陸,發起猛烈攻擊,準備拿下金門,解放台灣。
時任十九軍十四師四十二團團長的李光前率軍反擊,身先士卒,不幸殉國,卒年三十二歲,金門西浦頭村民為感念他,特興建「李光前將軍廟」,至今香火不絕。
例如,莊明勳,八二八聯隊中尉飛行官,民國八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駕F-5E戰機實施課目演練時,因故墜海,卒年二十六歲,而他已與相戀女友約訂於五月三十一日訂婚。
例如,康宏州,七三七聯隊上尉飛行官,民國九十年十月六日,與少校飛行官李致民駕F-5E雙人座戰機,實施任務長機訓練時失蹤,卒年三十一歲,當時育有一子,而妻子亦懷有身孕。
太多太多的名字、太多太多的故事,即便難以全數記憶,但我們仍不應遺忘,曾有一個時代、曾有一群國軍,為這塊土地、為所有民眾,付出了什麼?犧牲了什麼?沒有他們,我們現在所呼吸的自由空氣,其實並沒有那麼理所當然。
而我們更要記得,一個失去感恩的社會,將使得人們不願付出;一個停止緬懷英雄的社會,也將令國家在危難時,不再有英雄挺身。
謹向所有曾為國家民族犧牲奉獻的偉大國軍將士致敬!並為現在正流血流汗、保國衛民的現役國軍將士加油!
謝謝國軍將士的辛勞付出,因有你們的堅貞卓絕、捨身忘死,才有國人的安居樂業、國家的承平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