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變林海 塞罕壩寫綠色奇蹟

 |2017.08.31
1573觀看次
字級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北承德市境內,以其林海、草原和湖泊等景致,吸引眾多遊客前往遊玩。圖/新華社
從高處俯瞰塞罕壩林場。圖/中新社
塞罕壩人,用青春、汗水營造起一百一十二萬畝森林。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每年夏季是中國大陸河北塞罕壩林場最美的時節,但很少人知道這片翠綠的大地曾經是一片荒漠,但現在卻成為百萬畝人工林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提出,五十五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而「塞罕壩精神」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習近平強調,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學習宣傳河北塞罕壩林場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座談會,近日在北京召開。塞罕壩位於河北省北部,原名為「河北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後來更名為「河北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這裡曾經是茫茫荒原,但經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奮鬥,林場工作人員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畝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一點三七億立方公尺、釋放氧氣五十五萬噸,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釋放氧氣 可供200萬人呼吸一年

《美國僑報》報導,塞罕壩將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荒原,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相當於每三個中國人種下一棵樹,塞罕壩人創造出當之無愧的生態文明建設範例。

澳洲《大洋日報》刊文指出,塞罕壩森林覆蓋率從一九六二年的百分之十二提高到如今的百分之八十,每年釋放的氧氣可供近兩百萬人呼吸一年;栽種的樹木按一公尺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十二圈。這一世界面積最大人工林場書寫了「綠色奇蹟」。

巴西《南美僑報》發表文章稱,塞罕壩的成功,除了科學合理的藍圖規畫,更離不開塞罕壩人,確切地說,是三代塞罕壩人「釘釘子」般的堅守和努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