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變林海 塞罕壩寫綠色奇蹟 |2017.08.31 語音朗讀 157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北承德市境內,以其林海、草原和湖泊等景致,吸引眾多遊客前往遊玩。圖/新華社 從高處俯瞰塞罕壩林場。圖/中新社 塞罕壩人,用青春、汗水營造起一百一十二萬畝森林。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每年夏季是中國大陸河北塞罕壩林場最美的時節,但很少人知道這片翠綠的大地曾經是一片荒漠,但現在卻成為百萬畝人工林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提出,五十五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而「塞罕壩精神」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習近平強調,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學習宣傳河北塞罕壩林場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座談會,近日在北京召開。塞罕壩位於河北省北部,原名為「河北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後來更名為「河北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這裡曾經是茫茫荒原,但經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奮鬥,林場工作人員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畝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一點三七億立方公尺、釋放氧氣五十五萬噸,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釋放氧氣 可供200萬人呼吸一年 《美國僑報》報導,塞罕壩將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荒原,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相當於每三個中國人種下一棵樹,塞罕壩人創造出當之無愧的生態文明建設範例。 澳洲《大洋日報》刊文指出,塞罕壩森林覆蓋率從一九六二年的百分之十二提高到如今的百分之八十,每年釋放的氧氣可供近兩百萬人呼吸一年;栽種的樹木按一公尺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十二圈。這一世界面積最大人工林場書寫了「綠色奇蹟」。 巴西《南美僑報》發表文章稱,塞罕壩的成功,除了科學合理的藍圖規畫,更離不開塞罕壩人,確切地說,是三代塞罕壩人「釘釘子」般的堅守和努力。 前一篇文章 人間百年筆陣 哈維颶風的災難政治學 下一篇文章 證實射火星12飛彈 川普:考量所有選項 北韓試射 金正恩:牽制關島前奏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8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9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訪中東 有意赴土參與俄烏談判 卡達贈豪機 川普:傻瓜才拒絕會魯拉 中巴簽20份合作文件 習出席中拉論壇:關稅戰沒贏家甘肅敦煌 乘駝管理上線昆明藍花楹盛放普亭、澤倫斯基 5月15日土耳其談判巨型漂浮藝術〈解決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