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路寒袖作家
最近國史館所屬台灣文獻館公布了今年獎勵出版文獻書刊的得獎名單,台中市文化局所出版的書籍獲獎冠全國,引起文化界熱議。
文獻館此一獎勵計畫共五項,使用政府預算者分學術性、推廣性、地方志書,非使用政府預算者分學術性與推廣性,其中使用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為最多,獲獎者高達二十八部,而其他四項的獲獎獎額加總起來才十二部,可見這類書刊是各地方政府出版品的大宗,也就是除了學術性與地方志書之外,其餘的都算這一類,可謂包山包海,讀者千萬別被「文獻書刊」給囿限了。
此一獎勵獎項比起許多比賽,相對的單純,因僅分優等與佳作兩級,台中市文化局獲獎的「使用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這類,二十八部獲獎出版品中,計優等六名,佳作二十二名,而台中市文化局獲優等者就有四本,分別是:《行走的詩:獻給台中的五十首地景詩》、《黯到盡處,看見光:台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台中文學地圖:走讀台中作家的生命史》、《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占了該獎項的三分之二;佳作再下四城:《台中美術地圖:走讀台中美術家的生命史》、《台中文學史》、《台中媽祖蔭臺灣》、《悲戀之歌:聆賞姚讚福》。無論是獲獎成績或獲獎量,都是全國第一。
另外,文化部也公布了今年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台中市文化局的出版品又有七部上榜,即:繪本《白冷圳的兒女:大遷村的陽明山計畫》、《台中學》套書(共五冊)、《台中美術地圖》等。
《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其實就是《台中學》套書五冊之一,意味著這套書在兩個獎勵中都受肯定,去年十二月我曾在本專欄介紹,今再補充之,當初我制定這計畫是希望改良地方志書,雖然方志有其史料價值,卻缺乏可讀性,大都只做為資料、研究之用,而我所設計的《台中學》是一書一主題,採嚴謹的學術態度進行史料蒐集、考證,輔以田野調查,以報導文學,甚至散文的筆法將歷史、議題故事化,期使具備可親、可讀、趣味、感動。而且這計畫是永無止境的,因為歷史無時無刻不在前進,議題當然跟著隨時新生。這套書出版後深受讀者喜愛,甚至大陸的出版社都密切詢問。
《台中文學地圖》與《台中美術地圖》兩書一看就知道是同一家人,如今連袂獲獎,並不令人意外。它們也是首創,編輯構想是以作家、美術家成長、學習、創作的歷程,投影於城市的地理空間,將兩者經緯交織成文化地圖,以深化城市人文肌理,讀者可按圖索驥探究文化生命的脈絡。
《台中文學史》由廖振富、楊翠兩位教授合著,廖振富現為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專研櫟社、霧峰林家,以及日治之前的台灣傳統文學;楊翠則早就參與過《台中縣文學發展史》(與許俊雅、施懿琳合著,這是台灣第一部地方文學史)與《彰化縣文學發展史》(與施懿琳合著)的撰寫,他們兩人被稱為黃金組合。首創「雙軌架構」,前半部以時間為軸線,依「口傳、清領、日治、戰後迄今」編寫,後半部則依主題畫分,深入探討「族群、女性、兒童文學、地景與在地書寫」等議題。
《行走的詩》廣邀全國五十位詩人,以台語、客語、華語三聲帶及「一景一詩人」,再搭配數張優美的照片,圖文並茂的介紹、行銷台中,成為另類而受歡迎的台中導覽書籍,近日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函文希望能授權他們做成點字書,以嘉惠盲友。《黯到盡處,看見光》講述十七位政治受難者及相關人士的故事,這是轉型正義不可或缺的口述歷史整理,但老輩凋零,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艱鉅工程。
無論什麼書,如果沒有人讀,那就沒有意義了,如何讓官方出版品在書肆、網路得以自由流通,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因此,上述介紹的這些好書都可在通路購得,講這話不是推銷,如果想用借的,也歡迎,台中的圖書館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