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摩西
多年前在台北美術館參觀版畫展,對一件作品印象深刻。作品很簡單,標題似乎是「三分鐘的熱度」,用熱熨斗在紙上不同時間的熨痕來表現,愈久的時間就會留下更深色的痕跡,純白色的紙彷彿人生的起始,經歷不同的生命歷程,帶來不同刻畫,呈現不同風貌。
幾星期前,造訪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巧遇「超常──張羽在新竹」行為裝置藝術展,張羽是一位國際知名的水墨藝術家,早期以指印作畫聞名,近年來進行多起裝置藝術的作品,雖是日常行為卻充滿意境。
幾年前曾在高雄佛光山南台別院參觀張羽的水墨作品,他在大演講廳擺設了幾百個瓷碗,然後每天在碗裡注水,提著大茶壺一碗一碗將水加注。四壁掛滿宣紙,下方浸進注有墨水的水盛,水因虹吸現象,隨著時間蔓延,出現自然演變的水痕。
在「超常」個展中,他用了新竹在地的東方美人茶,加上新竹特色玻璃製成的杯子,創作了《上茶》系列作品。另外,用上新瓦屋展場的遺跡、水塘池水來展現這個系列作品,印證了「全球化就是在地化,在地化就是全球化」的新理念。
倒茶滿杯,順著杯緣渲染的茶痕,充滿造化天成的美麗紋路,讓人深覺有禪意。
不管是熨斗的熱度,水杯的濕度,都會留下痕跡。也許美,也許不美,都是藝術。
前陣子看到一篇網路農場照片文,主題是歲月留下來的痕跡,像是有位和尚站在同一塊地磚十多年,結果地磚現出一對足印;有位公車駕駛因為長年都是同一側臉頰曝曬太陽,臉的兩側明顯不同。
據說,人必須為自己三十歲以後的容顏負責,我們無法選擇父母親,無法決定生長環境,雖然是哭著出生,要是能微笑面對遭遇的挑戰或困厄,那一定能為自己的人生,刻畫出美麗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