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雞蛋從彰化三處雞場爆發開始,主管機關因無法判斷其他雞場有無毒雞蛋以及毒雞蛋流向,只好全面清查檢驗,結果多數雞場都已淪陷,動作顯然慢半拍,市場上難以分辨,消費者只能自求多福。
蔬果、禽畜及雞鴨蛋等黑心食材,仍然層出不窮,在於政府沒有建立完整的產銷及稽核制度,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待事件平息後就不了了之,繼續懈怠所致。
以毒雞蛋為例,雞場產量多寡,如何透過大、中、小盤商到賣場或零售店,都可明確記錄銷售數量及流程,一出現問題,不管從源頭或零售商都很容易追查,怎需大海撈針?
雞蛋也可強制要求標示生產的雞場及時間,民眾一目了然,只要檢驗有毒,應下架或可繼續販售,可以立即分辨清楚,不會引起恐慌或濫殺無辜,責任釐清更快速、更明確,怎能拖拖拉拉?
高之申(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