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課審大會下周日將續審高中國文課綱草案。十多位高中國文教師打破沈默,共同呼籲一○八課綱普通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應維持原領綱「每冊」百分之四十五至百分之五十五,以取代課審會高中分組提議的每學期百分之三十。
國文老師說,課綱議題應回歸教學現場討論,好老師能讓文言文與生活產生連結,透過重新詮釋,「讓古人變成親近的人」,學生讀〈赤壁賦〉、〈靜夜思〉時都會掉淚。
教育部課程審議會普通高中分組提案,調整高中國語文文言文課數比例,必讀古文由二十篇降為十或十五篇,其中「乙案」是推薦十篇文言選文,篇目列入高中國語文領域課程綱要之附錄。高中國文教師表示,推薦篇目壓縮成十篇後,已無法呈現中文的語文/文學/文化內涵。
「不是教材問題,而是教法問題!」景美女中國文老師李佩蓉說,就算把課文變成流行歌曲,但考題還是蔡依林的〈我呸〉風靡哪些國家,學生照樣討厭國文課。此外,文言文比例要維持一定數量,才能呈現完整脈絡,「就像玩卡牌,手上的牌不夠多,會很難使。」
外界有人認為,國文老師教〈出師表〉是在歌頌古人,但李佩蓉說,那是很過時的教法。以她為例,她會跟學生討論「十三次稱先帝」,老臣語調是不是好的溝通策略?「正因文言文具有時代的距離感,多了多元評論的平心靜氣,少了非黑即白、犀利針對。」
北一女國文教師蔡永強說,像學生讀〈項脊軒志〉時,為何會有共知共感,因為我們都是小人物,都曾為家人瑣事感動過,這些文章都帶我們到生活、選擇和思辨中。學生可選〈桃花源記〉當生命情調,也可選擇當馮諼,去遊說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