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胎法製作獅頭 陳銘鴻盼傳人

 |2017.08.25
4307觀看次
字級
陳銘鴻製作的獅頭每顆至少三萬元以上,仍找不到傳人學習。圖/洪上元
陳銘鴻製作的獅頭每顆至少三萬元以上,仍找不到傳人學習。圖/洪上元
陳銘鴻製作的獅頭每顆至少三萬元以上,仍找不到傳人學習。圖/洪上元

【本報台中訊】在廟會上常可見到人們舞獅討吉利,但其實就連獅頭的製作,也已成為即將失傳的傳統文化產業;以脫胎法製作獅頭的師傅陳銘鴻,利用今年暑假開班傳授工法,盼技藝能扎根傳承下去。

陳銘鴻說,這項產業已經找不到人來學習製作,因為不僅要能夠專注在製作上,還需要忍受不穩定的收入,年輕人恐怕會餓死。

陳銘鴻採用脫胎技法,製作出的獅頭別具特色。他製作獅頭先以土捏成型,土模風乾後貼上十二層紙、兩層布,將土胎敲除後上色彩畫,附加八卦裝飾,眼睛、嘴巴用鮮豔毛線彩布黏上;後來為了舞獅方便,改成七層紙、一層布減輕重量。

今年六十六歲的陳銘鴻,是大甲當地五十三庄內碩果僅存的老師傅,由於從小住在武館旁,耳濡目染到武館學習;當時舞獅是一項非常受年輕人嚮往歡迎的運動,於是他也跟著加入,開始學到獅頭製作方式,成年後他離開武館成為一名樂師,但退休後回到他最熟悉的武館,並開始獅頭的製作,從學習開始到現在,已有五十年的資歷。

陳銘鴻說,獅頭在台灣主要分北、中、南三個大類,其中北部獅又被稱為「柑仔獅」,特點是嘴巴常開,但並非一定標準,還是要看製作的武館而定;中部獅又戲稱「竹篩獅」,因為最早是由孩童們玩的竹篩繪製而成,但也因此製作時獅頭多成平面;南部獅則被戲稱「畚箕獅」,同樣是因為孩子們用畚箕繪製而成,但也因此獅頭的額頭常被做的特別大又突出。

陳銘鴻說,自己製作的獅頭每顆都至少三萬元以上,但現在仍找不到傳人學習。因一顆獅頭通常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需要歷經製模、貼紙、彩繪等階段,其中又以最初的塑型最為重要,最難在於對正置中,只要稍有歪斜就需要不斷重新校正,有時甚至前功盡棄,年輕人一般很難忍受這麼長久的製作時間。

陳銘鴻嘆了口氣說,他曾收過幾個弟子,但最長的僅有學到一年多就放棄,尤其這行收入又不穩定,讓他也漸漸熄了找傳人的願望,不過他仍不希望這項技藝就此失傳。他在今年暑假在大甲東陽國小辦起了獅頭製作的課程,期望能再利用一般的課程,讓這項技藝再扎根,讓技藝不致於徹底失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