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三止、三觀的意義,是《大智度論》所說,依次第來說明其相貌。若論三觀,則有權實、深淺的不同;若論三智,也有優劣、前後之別;若論三種行人,則有根機、大小之不同,非《摩訶止觀》(圓頓止觀)所應用的觀法。
圓頓止觀,一止中含三止的內容,一觀中也含三觀之觀法,一境中含有三種境相;沒有權實、大小、優劣、前後之別,所以《中論》說:「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如《金剛經》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圓頓止觀的相貌如何呢?體會無明顛倒,即是實相的真實,名「體真止」。這樣的實相,遍一切處,隨因緣境,安心不動,名「方便隨緣止」。生死涅槃,都沒有自性,沒有動亂,念念寂滅,名「息二邊止」。
體會一切的現象,都是因緣假合而有,無有自性故空,空即是實相,名「入空觀」。悟此空理,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如實而見其用,名「入假觀」。如此空慧,即是中道,空假無二無別,名「中道觀」。
又體悟空理之時,能止住五住煩惱,名止息義。心緣中道之理,入實相智慧,名停止義。實相之性,即非止、非不止義。
又此一念,能穿破五住煩惱,通達實相,實相非相,亦非不觀,如此等意義;但在一念心中,不動真際,而有種種差別。如經上說:「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圓頓止觀,相待、絕待皆不可思議,因不可思議故,無有障礙,沒有障礙,具足無增無減相,是圓頓教相,顯止觀之體也。(待續)
註:
五住地煩惱。即見思無明之煩惱,有: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等,稱為五住地惑。(一)見一處住地,即身見等三界之見惑,入見道時,併斷於一處。(二)欲愛住地,即欲界煩惱中,除見、無明,而著於外之五欲(色、聲、香、味、觸)之煩惱。(三)色愛住地,即色界之煩惱中,除見、無明、捨外之五欲而著於一己色身之煩惱。(四)有愛住地,即無色界之煩惱中,除見、無明,捨離色貪而愛著己身之煩惱。(五)無明住地,即三界一切之無明。無明為癡闇之心,其體無智慧,是為一切煩惱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