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商務印書館成立至今已一百一十周年,一百多年來,商務印書館在整理中國文化遺產,翻譯世界名著、出版學術著作與工具書等書海中耕耘,為慶祝成立六十周年,台灣商務印書館特別推出《鹿橋全集》,為「百年商務」寫下一筆新紀錄。
商務印書館一八九年在上海成立,一九四七年台灣分館成立。鹿橋的「未央歌」是商務印書的代表作之一,自一九六七年出版以來,淡綠色的封面,成為許許多多讀者青春歲月的印記。一九九八年,七十九歲的鹿橋曾致電商務印書,希望將《人子》、《懺情書》、《市廛居》三部作品,都交由商務出版《鹿橋全集》,但版權歸屬釐清工作困難,又因二○○二年鹿橋過世受到延宕。
今年,台灣商務印書館終於在鹿橋過世五年、《未央歌》在台出版四十年的同時,出齊一套四冊的《鹿橋全集》,也為「百年商務」寫下一筆新紀錄。
回顧商務印書館歷史,一八九七年在上海成立,商務印書館由出身印刷業的夏瑞芳等四人創立,原意只是做印刷商業文件的生意,因而以「商務」為名。後來在前清進士張元濟進館後,將商務印書館帶向以「出版好書、扶助教育」為職志的出版之路。
一九四七年上海總管理處派員來台籌設現批處,並以台灣建省改設分館,一九四八年開業,為商務第四十一個分支館廠。一九四九年政局轉變後,「商務印書館台灣分館」在新規定下改名為「台灣商務印書館」,開始獨立經營歲月。
一九六四年台灣商務印書館推舉王雲五任董事長,此時王雲五已七十六歲,仍以充沛的精力接下「復興」商務的重擔;實行一連串的改革。
近年來,商務印書館進入北京、台北、香港、新加坡、吉隆坡五館並立的時代;兩岸交流以後,五館互有來往與合作,商務印書館進入另一個階段。
商務印書館曾經出版許多學術性書籍,包括譯介與著述;近代著名學者胡適、嚴復、蔡元培、馮友蘭、茅盾、魯迅、錢穆、牟宗三、吳經熊,都曾經在商務印書館服務或出版過書籍,對近代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