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祝瑛(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日前筆者與一位失聯多年的同學重逢,這位「歐吉桑」今年九月即將進入台大念研究所,不但創下該所入學年齡的超高紀錄,他的研究主題,更讓研究所的所有教授視為畏途!原來身兼北部某著名宮廟董事的他,多年來苦於本土宮廟建築人才與修繕技術的凋零,不得不倚靠對岸相關方面的原料與人才。因此,他決定重回大學學習傳統廟宇梁柱雕刻與建築。
這位三十年前就移居彰化的老同學,其實是國際上相當著名的企業家,靠著台灣中小企業慣有的「苦幹、守時、富有彈性」等特質,多年來為全球一百三十五個國家,與二十多個不被國際承認的地區,製作國旗與各類比賽的旗幟。
只是席間,他不斷感嘆:台灣教育政策最大的錯誤是,不應該把培育台灣工業基層人才的高職與五專裁撤,大量設立大學,讓技職體系人才消失!尤其在中南部,他經常看到許多父母拚命把孩子往北部送,要他們讀大學、畢業後留在台北工作,不要回鄉下。
結果許多農村空有大片土地,沒有年輕人回來創業。即使好不容易有人回來,找工作時聽到沒有「周休二日」,也不願屈就。還有許多掛著大學學歷,履歷上的中、英文寫作,竟然千篇一律抄自網站資料,無法現場提筆寫作與應答。
老同學最難接受的是年輕人的學習態度與敬業精神,而這些問題,除了是學校教育中缺少與所學相關的實作及實習經驗外,台灣這一代父母不夠了解外面世界的全球激烈競爭,而過度保護有關。
《商業周刊》曾調查台灣出口的百大行業,發現相對於多年來,政府持續透過租稅優惠、補貼等方式,挹注給某一特定產業,卻忽略為廣大的傳統產業提供優質基礎建設與環境設施,台灣出口百大如:特殊玻璃材料、腳踏車、無線航行輔助器、聚酯加工絲、鋼鐵螺絲帽等,雖然缺少政府的奧援,又備受各國關稅協定夾擊,但這些傳統行業仍走出自己的競爭優勢,表現依然亮眼。
相對之下,台灣的家長與各級學校,甚至立法院與教育政策制訂者,眼中常常只有日本與歐美等國家,忽略如何有計畫地為台灣產業在全球布局中,善盡提供人才的職責。
前亞都麗緻大飯店總裁嚴長壽曾說過:「如果我是總統,我要讓教育政策全面鬆綁,讓全國每一個學生每天都能空出幾小時去從事與培養生活能力有關的學習。」
台灣擁有約一千二百公里海岸線,教育中卻很少鼓勵青少年假日從事登山與水上活動,甚至每日閱讀課外書。在這種高壓的學習環境中,加上缺乏體力上的消耗與紓解壓力管道,於是孩子們一有空就上網、玩3C產品。如果教育界與產業政策,持續忽視台灣真正的發展利基之所在,那麼台灣還有多少可以繼續空轉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