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于國華 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理事長
日文雜誌封面刊登台南市街道照片,在台灣引起正反意見。這種討論沒有對錯,表達喜好是個人自由;喜好未必等於審美,更多來自情感與認同。但它卻像一面鏡子,引導思考觀光宣傳的策略與意義。
事件主角《BRUTUS》雜誌向來注重質感,照片選擇不會輕率;封面更是雜誌顏面,直接影響零售好壞。
《BRUTUS》目標讀者不是台灣民眾,而是可能來台灣旅行的日本人;封面照片選擇,呼應日本讀者的口味。被報導的台灣,可以從中了解日本大眾文化裡的台灣印象,以及日本遊客對台灣的期待。
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推動者北川富朗,在訪談中指出,地方發展觀光,活動策略很重要,「什麼樣的活動,吸引什麼樣的觀光客。」他說,推動藝術計畫目的,是吸引喜歡藝術和生態的觀光客。他需要這樣的旅客支持地方經濟轉型、讓地方生活者感受到尊嚴。
北川富朗的藝術計畫並非針對台灣遊客,卻在台灣引起響應。偏僻山村和內海群島,忽然成為熱門景點;相關出版報導不斷,甚至台灣多個地方政府有樣學樣,推出類似計畫。
就台灣旅遊產業而言,越後妻有或瀨戶內藝術節即使受到注目,依舊不是大眾化行程。但是,被吸引前往的台灣遊客,很多是意見領袖或政策與制度創建者。毫雪地帶的越後妻有,被遺忘的內海群島,因為藝術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改變,為人津津樂道。北川富朗和推動瀨戶內藝術節的企業家福武總一郎,多次應邀來台演講、陸續出版著作,影響力進一步滲透台灣社會。
旅行是對於日常生活「反常」的追求。旅行是特殊消費,不只花錢,更將自己置入在未知的體驗中。旅者的追求各有不同,但對旅行的滿意,來自超乎預期的歡愉或啟發。
旅行地點和方式的選擇,反映個人品味、視野與自我期許。北川富朗用藝術為訴求,吸引不畏交通困難和旅遊設施缺乏,而前往偏鄉探險的旅客。《BRUTUS》報導台灣旅行的內容,選用生活機能豐富的街道為訴求,呼喚日本讀者對台灣旅行的想像。不同的內容選擇,吸引目標消費者的邏輯相同;但是,為讀者建構的旅行滿足期待,差異很大。
一張照片可以有多種解讀。日常生活場景成為知名雜誌封面,對生活其中的我們,自然是恭維。但是,檢討街道美感的意見被批評「缺乏自信」,已經遠離了審美的討論,而是情感與認同的辯護。
日本是台灣重要觀光客來源,對於觀光當局,一張照片的個案,提供了有趣的反思。第一,如果這才是日本人嚮往的台灣,觀光單位日後如何調整宣傳策略?第二,向來以山水勝景、藝文活動、人文風情、設計文創等做為主題的台灣觀光宣傳,是否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從未建構日本觀光客對台灣的認識與期待?那麼,這些宣傳的努力,意義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