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讀過一些書的人,恐怕都有過為書而哭的經歷。只要你的心還不是冷如死灰、硬似鐵石,你就有可能被書感動、為書灑淚。當然,由於書的內容格調不一,讀書者的品位參差不齊,為書而哭的情態和深度也會有所不同,大致可分為如下三種境界:
一是眼哭。這種哭大多是由一些比較感人的小片段小情節所引起。如書中的好姑娘一片癡情忠貞不二,但卻被所愛之人誤解而欲辯不能時,許多讀者都會不由自主地為之淚下。這些眼淚無疑是可貴而高尚的,我們絲毫不應輕視。但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哭泣也是短暫的。當讀者淚眼朦朧地翻開下一頁,情節出現轉機之後,他(她)可能很快又破涕為笑。因而其悲哀轉瞬即逝。
二為心哭。在《悲慘世界》中,冉阿讓俠骨柔腸、仁心義膽,最後卻在行善之時被捕入獄,身受絞刑;而在托爾斯泰筆下,安娜.卡列尼娜天生麗質,卻無法得到一份真摯的愛情,只落得身心交瘁、香消玉殞酘酘讀這些書,我們在眼睛流淚的同時,會感到心也在滴血。數日之內,我們都會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悲、而恨、而怒、而耿耿難眠。雖然時間最終將會沖淡這一切,但經過一場錐心之哭後,這本書也就如一根尖銳的楔木,深深地打入了我們心中,留下一份永遠的痛楚。
三為魂哭。靈魂是我們的生命之根、智慧之源、精神之本。靈魂之哭見不到眼淚,但比任何有淚之哭都要悲切;也感覺不到心痛,但比任何傷心之哭都要悲哀。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酘酘便常令人生出這種靈魂之哭。讀這些詞句,我們只覺得悲從中來,想放聲大哭,卻又哭不出聲;問悲從何來?也道不明、說不清。但卻能感到一股似有似無、似濃似淡的哀愁於天地間生出,從歷史中走來,慢慢地滲入我們的心際,彌漫於我們的胸中。頃刻之間,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心胸因它而開闊、思想因它而成熟、行為因它而寬容,功名利祿之心也因它而淡漠。而那份淡淡的哀愁卻依然綿綿而來,永無窮期。
為書而哭不僅無傷於生活,而且有益於身心:眼哭能讓我們體味人間真情,心哭能使我們受到文字的震撼,而靈魂哭則會讓我們接受一次聖潔而崇高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