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人與自然

簡政珍  |2007.05.12
290觀看次
字級

要多少風雨才能讓人感受到人世的風暴?人世的風暴造就了多少自然的風雨?

人來自自然,卻常以自然的主人自居。文明發展的過程,可視為人與自然「主體性」的演變。越所謂文明,人操控自然的痕跡也越明顯。

自古人類都有觀照天象、聆聽雷電、傾聽風雨,而為人找到安身立命的憑藉。印地安人在時間的長河裡,演練「見證」了「地球人」在大地上的各種姿態。人為了求生存,必然有求於自然,但動物的殺戮,植物的砍伐,都在配合時序的韻律,進行主客體的互動與辯證。這些智慧,於今卻經常被視為迷信或落伍。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所謂新知識,卻是讓大自然留下傷痕的策略與行徑。在號稱現代文明的二十、二十一世紀,自然界每十年的變化,可能遠超乎過去一千年的變化。日子離我們越近,變化的幅度越激烈。而所謂「變化」,其實是一種遮掩的修辭,真正的含意是自然肌膚的傷痕累累,與生機的斷續存危。

曾幾何時,童年的景象,恍惚間如一場虛幻的夢境。那一條小溪已不在,陪伴溪水的蛙聲與蟲鳴已瘖啞。承載倒影的小池塘,據說全部掩埋在鋼筋水泥下,上面飄揚著一面招惹報紙版面的旗幟。當年的青山,如今少了半張臉;因此它在某一年的除夕夜裡,掉下兩行眼淚,將山下的十戶人家埋入土石堆。年少時的彩雲已經不知流落何方,眼前是工廠煙囪傾洩黃色氣體的宣示。成排的小鳥飛到路邊的烤架後,散發出來的體香,引來高空一架自我放逐的客機無聲的覬覦。據說,飛離溫度驟升的國度的同時,遠方億萬年的冰山已經在融雪。午後雷鳴,南半球臭氧層嚴重破損的消息,振奮了此地溽暑的冷氣廣告。這又將是一個經濟起飛的季節。

梭羅的《湖濱散記》記載了人遠離塵世的慾望後,精簡的日子裡,人與自然依存的景致。文明所謂的進步,是以滿足慾望為標尺。商業文明的經濟,是在滿足慾望的條件下,作精打細算的成本投資。梭羅在《湖濱散記》裡陳述一種生活的經濟,那是減少慾望後,人變得樸實俐落,能以極微薄的開銷自在過日子。

因為減少慾望,人能聽到湖水清澈的訊息。偶而微風拂過水面,湖水略起皺紋後,又回到千萬年的冷肅。因為生活簡單,人不必去尋找臉孔填補孤獨。創意來自於獨處。獨處不一定會寂寞,但隻身在人海中,反而更寂寞,因為人人都在踐踏他人的身影。自在出入自然的懷抱,你可以看到破曉時分,煙霧迷濛的湖面上的第一隻水鳥,你可以看到新蓋的小木屋裡,闖入的第一隻蜘蛛。

貼近自然,意味遠離人間永無止境的需求,遠離文明撩撥慾望後情緒的自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