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日本男子小林崇是位自學成才的設計師、木匠、建築師,他熱愛樹上建築,從一九九三年設計一座樹屋開始,他的團隊用回收的木材發展一系列和自然平衡的建造方法,建造了上百座樹屋。
樹屋種類多樣,但共通的概念是感恩自然。這些樹屋還具有療癒功能,如solaputi兒童營是一個針對病童的項目,樹屋給孩子提供玩耍的戶外空間,輪椅能進出。
一九九三年,小林崇首次被樹屋概念吸引,最早的項目是圍繞一棵樹建造的小咖啡吧,現在還在使用。
小林崇畢業於日本大學藝術系,一開始在電視台工作,東京擁擠的生活總讓他想起故鄉伊豆的山和海。在邂逅了美國的「世界樹屋第一人」尼爾森(Peter Nelson)後,小林崇意識到樹屋能讓人和自然親近,於是自學木匠和建築設計,開始了樹屋建造生涯。
過去近二十年他在世界各地造了超過一百二十座樹屋。他被稱為「日本樹屋第一人」,很了解全日本超過四百種木材。
「樹屋毋庸置疑對樹木生長是有影響的,它們也許不願意被這樣做。」但他認為,猿猴和人類有共同祖先,樹屋其實是一種讓人類回歸本源的做法。
為東日本 重建信心
日本各地都能找到小林崇設計的樹屋,建樹屋幾乎賺不了錢,但是為客戶造夢的過程。二○○六年,為滿足一位作家自給自足的生活願望,小林崇在沖繩建了一間樹屋;二○一一年,櫪木縣的豪華度假酒店一角,他建造的「茶室」造型樹屋被作為藝術項目。
但小林崇更樂於替NPO組織做建築,二○一三年他在宮城縣松島市建造樹屋,作為東日本大地震後重建信心的象徵。
小林崇有一個準則,一定要使用當地木材。去年他帶領團隊「treehouse people」到大陸廣州,在榕樹上建起樹屋,由於榕樹支撐力不夠強,他不得已在兩棵樹間架起鐵架。這和他多數作品不同,他以往盡量不用金屬材料。
以環保素材為選擇標準,成為樹屋特有的優勢。他說:「廣州塔也好,艾爾菲鐵塔也好,即便是世界性的地標建築,如果某天被自然界地震或海嘯摧毀,就會變成一堆廢棄物。樹屋的壽命雖然很短,但它倒了以後,依然可以回歸自然。」
人是配角 樹是主角
「樹屋最大魅力,在於爬上去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風景。」小林崇希望能讓人產生「想登上去重新看看這世界」的欲望。「真正意義上的樹屋,可以看到山、河或大海。城市裡的樹屋常會缺失風景,令人可惜。」但他依然在城市裡進行「樹屋實驗」,大多選擇公園或是樹林,「如果能啟發城市人對自然的思考,也是不錯的事情」。
愈來愈多建築師把樹屋當成業務之一,但專心只做樹屋的人,小林崇只舉得出自己和尼爾森,但他們仍存在差異:「尼爾森認為人是掌控自然的,所以人是主角,樹木是配角;日本有很多宗教,各種各樣的自然神存在,所以我會覺得樹是主角,人是配角。」